專家視點
人有“向外看”認識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內看”認識自我的需要。相對而言,認識世界易,把握自我難?,F(xiàn)代科技極大地增強了現(xiàn)代人向外看世界的能力,同時,現(xiàn)代人向內看自己的能力卻在萎縮,我們差不多已經變成了自己的陌生人。教育本來是幫助人認識自己的活動,但現(xiàn)代教育作為現(xiàn)代社會的盟友,也在推著人遠離自己。教育是否還能照亮現(xiàn)代人回到自身之路,取決于教育能否進行驅動力調整和型態(tài)的轉變。
論現(xiàn)代教育的轉型
現(xiàn)代教育的一個特點是對標準化考試的非理性推崇。標準化考試之所以流行,是因其誘人的便捷性、客觀性契合了現(xiàn)代教育追求效率、突出客觀性的要求。標準化考試因此能夠在教育活動中呼風喚雨,成了支配一切教育活動的核心力量??荚囎鳛榻逃u價的一個測量環(huán)節(jié),自有其存在的價值,但至多只能算是整體教育的一個“小尾巴”。但如今這條“小尾巴”成了主角,整個教育都得聽它的。處在“尾巴”指揮一切的教育結構中,孩子們幾乎所有的生命力都被考試分數(shù)吸引住了,他們在學習任何內容時都會被一個問題所糾纏:“這個會考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就努力記住,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則棄之惟恐不及。因為所有關于人自己的認識和體會都不會出現(xiàn)在標準化試卷上,反觀自身、心靈對話都是完全可以丟棄的東西,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標準化考試切斷了教育與自我反省、人生意義、心靈關懷之間的聯(lián)系。
現(xiàn)代教育要承擔安頓人的心靈這一任務,必須完成自身的轉型?,F(xiàn)代教育也并不是一無是處,其問題在于偏執(zhí)一端而遺棄另外一端,因此,基于心靈養(yǎng)育而進行的轉型不是從一端到另一端的激變,而是在兩端之間的平衡。具體說來,就是教育的實利性與價值性的平衡、客觀性與主觀性的平衡、集體性與個人性的平衡?,F(xiàn)代教育在實利追求上走得太遠了,不是不要利益,但人不單是物質存在,沒有價值的指引,人性的光輝就會暗淡,人就會蛻化為物,心靈就會枯死,就會滿身銅臭,“窮得只剩下錢了”。教育不能偏執(zhí)于實利,要為價值和意義留有空間。大規(guī)模、以集體為對象是現(xiàn)代教育的標志性特征,但人類教育幾千年的學徒制、個別化的教育方式自然也有其價值?,F(xiàn)代教育的轉型不是要恢復學徒制,而是探索在規(guī)?;?、集體化的教育中如何融合個別化的教育方式,在兩者之間實現(xiàn)一種相對的平衡。畢竟,復數(shù)性(多樣性)是人的基本境況,把每個人都當成獨一無二的一個是基本的人道要求,而把所有人都當成可替代的、可通約的人則是最不人道的。現(xiàn)代教育到了縮小規(guī)模(包括學校和班級),走向個別化的時候了。
現(xiàn)代教育的整體轉型是一個長期的、漸進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基于養(yǎng)育心靈的需要,教育實踐可以從一些具體的方面進行探索。兒童的心靈成長有“自然”的一面,教育首先要做的就是呵護兒童心靈的“自然發(fā)育”。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過雛形的精神生活了。孩子念念有詞的想象性的有聲對話會逐步發(fā)展為想象性的無聲對話,而內心對話的發(fā)育過程其實也是精神生活的發(fā)育過程,慢慢地孩子會將對話對象由想象的伙伴轉換為想象的自己,會在想象中將自己做過的事情像電影一樣在腦海里放映。教育,包括家庭教育所要做的就是不干預孩子的出神與發(fā)呆,任其在想象的精神世界里遨游。大規(guī)模的制度化的教育天生不包容孩子的這種“神游天外”,甚至將其視為一種病態(tài),一種注意力無法集中的毛病,總想在孩子的腦子里系上一根繩子,牽著孩子的注意力去學那客觀化的知識。學校教育在這方面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一方面要學著包容孩子們的發(fā)呆與出神,另一方面還要嘗試創(chuàng)造條件讓孩子們時不時地“神游天外”。關于沉思(meditation)與默觀(contemplation)的教育探索就是這方面的努力。這些嘗試雖然不足以動搖現(xiàn)代教育的基本價值觀念,畢竟為教育展示了另一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