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1日,俄羅斯總統(tǒng)普京簽署了克里米亞入俄條約,并簽署命令成立克里米亞聯(lián)邦區(qū),任命奧列格•別拉溫采夫為其總統(tǒng)全權代表,標志著克里米亞入俄的全部法律程序宣告完成。隨著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并入俄羅斯,在經歷由基輔到克里米亞的視線轉移后,國際輿論再次聚焦烏克蘭整個國家的前途命運,俄羅斯與美歐的地緣政治博弈開啟新棋局,烏克蘭政治危機進入新時段。
首先,烏國內政治危機繼續(xù)走向深入。隨著克里米亞和賽瓦斯托波爾并入俄羅斯,不僅表明烏克蘭國家版圖陷入分裂,更意味著烏克蘭在國家治理道路上遭遇重大失敗,獨立二十多年的烏克蘭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烏克蘭現政權如何維持現有局面成為擺在眼前的巨大疑問。
政治上,在國家認同始終未能真正形成的烏克蘭,基輔政權依然面臨來自東部地區(qū)強大的分離主義壓力。在烏東部地區(qū),克里米亞公投及其入俄舉動直接引起示范效應。烏東部城市哈爾科夫、頓涅斯克等地近來不斷出現騷動,民眾舉行大規(guī)模集會,反對基輔臨時政府,并要求公投和加入俄羅斯。經濟上,在寡頭精英與普通民眾長期分離的社會結構中,堆積如山的經濟問題和腐敗頑疾使得社會變革步履維艱。盡管新政權上臺以來即宣布大規(guī)??s減財政開支和尋求經濟援助,但美歐承諾的經濟援助目前仍停留在口頭上。
其次,烏俄關系面臨重新定位。目前,盡管俄羅斯不承認烏克蘭現政權,基輔政權同樣視俄羅斯在克里米亞問題上的做法非法,但面對彼此“打造”的既成事實,烏俄兩國在傳統(tǒng)上形成的緊密聯(lián)系絕非瞬間可以打破,雙方不得不在困境中重新定位雙邊關系。3月19日,烏克蘭安全與國防委員會決定與俄羅斯實行簽證制度,莫斯科則奉勸基輔放棄這一想法。簽證問題的出現反映了眼下烏俄關系的現實。
另外,哈爾科夫天然氣協(xié)議問題的出現也說明了這一點。2010年4月,烏俄在哈爾科夫簽署協(xié)議,將俄黑海艦隊駐留期限在2017年后延長25年,且在雙方同意情況下可將協(xié)議再延長若干個五年期限。作為交換,烏克蘭獲得俄天然氣每千立方米100美元的價格優(yōu)惠。然而,隨著塞瓦斯托波爾“回歸”俄羅斯版圖,該協(xié)議隨即成為雙邊關系的“問題”。俄總理梅德韋杰夫已明確表示,哈爾科夫天然氣協(xié)議應該廢除,并且根據法律烏克蘭應賠償俄110億美元的經濟損失。
再次,前蘇聯(lián)空間內的地區(qū)國際秩序遭遇挑戰(zhàn)。作為蘇聯(lián)解體的三個締約國之一,烏克蘭在維護前蘇聯(lián)空間內地區(qū)國際秩序方面扮演重要角色。隨著克里米亞和塞瓦斯托波爾“回歸”俄羅斯,獨聯(lián)體的發(fā)展再次遭受重創(chuàng),烏俄之間的領土邊界發(fā)生變化,前蘇聯(lián)空間內將難以避免出現“新歐亞”的地緣政治格局。
3月19日,烏克蘭現政權宣布放棄擔任2014年獨聯(lián)體輪值主席國,并同時決定啟動退出獨聯(lián)體程序。21日,烏克蘭現政權同歐盟簽署了準成員協(xié)定的政治部分。基輔政權的上述舉動進一步表明,烏克蘭西部地區(qū)選擇歐洲一體化的趨勢難以阻擋。那么,沒有烏克蘭參與的關稅同盟將何去何從,這無疑將對普京構建歐亞經濟聯(lián)盟的戰(zhàn)略設計造成深刻影響。
最后,俄羅斯同美西方關系中的對抗因素進一步上升。克里米亞公投之后,美國和歐盟表態(tài)不承認公投結果并宣布對俄羅斯實施冷戰(zhàn)結束以來最嚴厲的制裁。美國公布了一份“俄高官制裁名單”,率先對俄羅斯發(fā)起制裁。3月20日,俄羅斯與美歐之間又掀起了新一輪“制裁戰(zhàn)”。美國和歐盟同時追加了對俄羅斯的人員制裁,把一批政界要員和企業(yè)大亨納入名單,俄羅斯則宣布制裁多名美方高官和議員。美西方除了對俄羅斯進行簽證制裁和經濟制裁,還通過國際機制在多邊場合排擠俄羅斯,威脅將俄羅斯踢出G8集團。
值得注意的是,對于俄羅斯出兵克里米亞以至將其并入自身版圖,美國和北約均表示不會動用軍事手段解決問題??梢灶A期,鑒于俄美在伊核問題、阿富汗問題等領域的合作,俄歐在能源與經濟領域的密切聯(lián)系,俄羅斯與美西方之間的合作仍是相互關系的基本面。3月22日,美國白宮發(fā)言人卡尼表示,美國希望俄羅斯繼續(xù)伊朗核問題國際調停“六方”框架內的工作。歐盟方面也表示保留與俄羅斯進行對話協(xié)商解決問題的余地。由此可見,美歐在烏克蘭問題上對俄羅斯的回應并沒有走出“外交和制裁”的老路,對抗上升、斗而不破仍是未來一個時期俄羅斯與美西方關系的基本特征??傮w來講,烏克蘭政治危機發(fā)展到今天,最突出的問題在于,沖突各方依然未能就政治和解達成一致。俄羅斯質疑基輔政權的合法性,烏克蘭現政權及背后的美歐同樣視克里米亞公投及其入俄舉動非法。遺憾的是,沖突各方在不斷“打造”既成事實之余,始終未能在政治和解的道路上相向而行。畢竟,烏克蘭要真正走出危機的漩渦,只有在法律和秩序的框架內尋求政治解決才是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