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變化”。“適應時代變化”就是時代化。國家治理的時代化,表現(xiàn)為社會主義國家觀的時代化,治理實踐的時代性,放眼世界的時代眼光等。
國家觀的時代化
社會主義國家觀,從馬克思的消亡論,到列寧的專政論,再到當今中國的全面建設論,在歷史演進中既堅持社會主義本質,又不斷與時俱進。
毫無疑問,如何治理國家總受到國家觀的支配。有什么樣的國家觀,就有什么樣的治理方法。從創(chuàng)始人馬克思到當代中國,社會主義國家觀經歷了認識上的變化和深化。
馬克思、恩格斯的國家觀
馬克思和恩格斯的國家觀有兩個突出之處:一是國家的階級性質。與自然國家觀、契約國家觀不同,馬克思主義創(chuàng)始人深刻揭示了國家的階級性,指出國家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機器。無產階級只有通過革命,奪取資產階級國家政權,才能建立新的社會;二是未來國家將消亡。馬克思和恩格斯認為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中,隨著階級的消滅,國家將發(fā)生根本性質的變化。傳統(tǒng)意義上的國家開始消亡,“對人的統(tǒng)治將由對物的管理和對生產過程的領導所代替”。但馬克思和恩格斯沒有經歷社會主義的實踐,他們關于未來國家的設想是預測性的,與現(xiàn)實的社會主義國家有較大的距離。
列寧的國家觀
列寧對社會主義國家學說貢獻很大,其所著《國家與革命》被認為是最完備的經典名篇。如果說馬克思和恩格斯預想未來國家開始消亡,那么列寧最突出的就是強調無產階級專政。這與當時的形勢密切關聯(lián),基于第二國際的教訓,以及與第二國際中右翼的爭論和決裂,列寧將無產階級專政作為社會主義國家的標志。當然,列寧晚年對社會主義有許多新看法,如重視國家的經濟文化職能,主張改革國家機關以提高行政能力??上Я袑幦ナ肋^早,沒來得及對這些進行深入探索和付諸實踐。隨后,蘇聯(lián)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斯大林時期蘇聯(lián)在鞏固國家政權、加快經濟建設方面取得了一些成就。但是隨著階級斗爭擴大化,民主和法制遭到破壞。后來的蘇聯(lián)劇變和解體,更是國家治理失敗的集中表現(xiàn)。
毛澤東的國家觀
中國共產黨在革命勝利之際,毛澤東發(fā)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對建設什么樣的國家定調,即對人民實行民主,對敵人實行專政,這兩個方面相互結合。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后進一步闡述了包括發(fā)展經濟在內的國家職能。但是其后來在國家觀上出現(xiàn)嚴重的失誤:突出國家專政職能,提出了“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xù)革命”,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忽視了國家的管理職能、經濟職能、民主職能,造成了嚴重后果。
鄧小平的國家觀
改革開放后鄧小平重視制度問題,并自覺地通過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制度。鄧小平一再強調,領導制度、組織制度問題更帶有根本性、全局性、穩(wěn)定性和長期性,關系到黨和國家是否改變顏色,必須引起全黨的高度重視。鄧小平1992年在南方談話中指出,再有30年的時間,中國將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的方針、政策也將更加定型化。鄧小平的這些論斷,是現(xiàn)今提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的基礎。
縱覽社會主義發(fā)展史,過去在怎樣治理社會主義社會的問題上,總的來說沒有解決得很好。當然,我們不必苛求于前人,因為社會主義是一個全新的社會,歷史進程總是曲折復雜的。過去的認識有不全面的地方,實踐中有失誤之處,這都是時代的局限。我們應該在新的時代對國家治理有更全面、更深刻的認識。
治理實踐的時代性
國家治理理念來自于制度與體制的區(qū)分,來自于市場經濟和現(xiàn)代化的需要,這既是解決現(xiàn)實問題的需要,也凝聚著對改革開放不懈探索的結晶。
國家治理理念的提出,是基于認識到制度與體制的區(qū)分。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是先進的,社會主義的體制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改革就是不斷完善體制,從而完善和發(fā)展社會主義制度。有了制度與體制的相對區(qū)分,改革才于理有據(jù)。如果沒有這樣的區(qū)分,制度與體制、政策攪合在一起,任何具體改變都指向制度,那么改革就邁不開步子。分清了制度的層次,我們通過各個領域、各個層次的體制改革,在完善國家治理體系和提升國家治理能力的同時,也是在完善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國家治理理念的提出,是基于市場經濟和現(xiàn)代化的需要。中國改革開放中,市場經濟與現(xiàn)代化齊頭并進。一方面,市場經濟和現(xiàn)代化需要現(xiàn)代治理。市場經濟是對計劃經濟的根本性轉變,快速現(xiàn)代化使中國社會出現(xiàn)了根本性的轉變。這具體表現(xiàn)為“四個深刻變化”,即經濟體制深刻變革,社會結構深刻變動,利益格局深刻調整,思想觀念深刻變化,使得社會的復雜程度前所未有。過去說治理貧窮的大國不容易,而今治理初步發(fā)展起來的大國或許更難。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要求并且包含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xiàn)代化。同時也要看到,市場經濟和現(xiàn)代化的推進,為國家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
國家治理在改革開放的探索中日漸成熟。毋寧說,以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對過去探索的總結和肯定,也是順其自然和順理成章的。今天的中國政治穩(wěn)定、經濟發(fā)展、社會和諧,足以說明我們的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總體上是好的,是適應我國國情和發(fā)展要求的。當然,相比我國經濟社會發(fā)展要求,相比人民群眾期待,相比當今世界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相比實現(xiàn)國家長治久安,我們在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方面還有許多不足和亟待改進的地方。
放眼世界的時代眼光
國家治理既要立足中國,也要面向世界,在當今全球化信息化時代更是如此。鄧小平曾意味深長地指出,“我們要趕上時代,這是改革要達到的目的。”趕上時代就要有世界眼光。
國家治理是世界潮流。世界各國的治理體系各不相同,治理能力存在差異,而“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統(tǒng)治”是當今世界主要國家政治理念的主要趨勢。不拒眾流,方為江海。發(fā)達國家在其發(fā)展過程中積累了大量治理國家和社會的經驗,我們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進程中,應該積極地加以吸收借鑒。兼容并蓄、海納百川,中國要永遠做一個學習大國。只有在堅持社會主義基本性質、扎根中國政治文化傳統(tǒng)的同時,積極吸納當代世界的有益政治文明成果,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青出于藍。
中國國家治理有自己的定力。世界上治理國家并非只有一種模式。當今中國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tǒng)、經濟社會發(fā)展的基礎上長期發(fā)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們國家治理體系的改進和完善,需要借鑒人類文明的一切有益成果,也要堅持自己的發(fā)展道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必須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框架內進行。如同鄧小平所指出的,我們建立的社會主義制度盡管還不完善,但是無論如何總比弱肉強食、損人利己的資本主義制度好得多;我們的制度將一天天完善起來,它將吸收我們可以從世界各國吸收的進步因素,成為世界上最好的制度。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博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