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釋
1 混亂不同于混沌(Chaos),后者是非線性科學研究的一種復雜性現(xiàn)象,指的是一種在動力學上確定的但不可預測的運動狀態(tài),其不可預測性源于其運動的不穩(wěn)定性,因為混沌系統(tǒng)對無限小的初值變動和微擾都很敏感?;煦缦到y(tǒng)具有三個關(guān)鍵要素:一是對初始條件的敏感依賴性;二是臨界水平,這里是非線性事件的發(fā)生點;三是分形維,它表明有序和無序的統(tǒng)一?;煦缦到y(tǒng)經(jīng)常是自反饋系統(tǒng),出來的東西會回去經(jīng)過變換再出來,循環(huán)往復,沒完沒了,任何初始值的微小差別都會按指數(shù)放大,因此導致系統(tǒng)內(nèi)在地不可長期預測。天氣變化是典型的混沌運動?;煦绗F(xiàn)象的一個著名表述就是蝴蝶效應:南美的一只蝴蝶扇動翅膀,就會在北美引起一場颶風。
2 《老子》第五十一章。
3 《尚書·皋陶謨》。
4 《荀子·禮論》。
5 人類所說的自然界,其實是人類直接生存于其中以及觀察所及的自然界,即宏觀上處于有序狀態(tài)的自然界,它并不排除具體事物在有序與無序之間的變化,反而以此為前提。當?shù)厍蜃陨戆l(fā)生破壞性極大的地震、海嘯、火山爆發(fā)等大的自然變異時,地球上的宏觀秩序才會短暫地進入某種無序狀態(tài)。地球的突發(fā)性變化,是它自身運動所積累下來的矛盾的調(diào)節(jié)方式,調(diào)節(jié)之后它就會恢復常規(guī)的秩序。至于地球遭遇其他星體的異乎尋常的物質(zhì)撞擊或能量輻射,則屬于更大范圍的自然界本身的相互作用,人們也只有通過發(fā)展有關(guān)的科學技術(shù)加以防范。
6 參見[比利時]普里戈津等:《從混沌到有序》,曾慶宏、沈小峰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7年,第224~258、309~343頁。
7 [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上,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68頁。
8 《老子》第七十七章。
9 動物的進化仍有很多不解之謎。著名學者威爾遜寫道:“為什么一些靈長類動物完成了比其他有脊椎動物類群更為高級的進化呢?這個問題依然沒有答案。確實,大腦容量的大小顯然是一個重要的伴生因素,因為最有趣的動物往往是腦量較大的獼猴和猿。但是我們并不知道智力在多大程度上能作為一種使其偏向復雜社會的前適應,也不知道智力在多大程度上是對某些外界選擇壓力的響應而改良社會組織后的適應方式。”參見[美]威爾遜:《社會生物學:新的綜合》,毛盛華等譯,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08年,第483頁。
10 美國動物學家德瓦爾通過對黑猩猩多年的觀察,發(fā)現(xiàn)這種高等靈長類動物的行為具有明顯的個性性,其情緒、意志和認知因素的發(fā)揮,甚至能夠?qū)嵤┲T如討好、隱瞞、引誘、示威、調(diào)解等行為,說明它們已有復雜的意識或心理活動。但這仍然可歸類于生物學模式。參見[美]弗郎斯·德瓦爾:《黑猩猩的政治:猿類社會中的權(quán)力與性》,趙芊里譯,上海譯文出版社,2009年;另參見[英]德斯蒙德·莫里斯:《裸猿》,何道寬譯,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0年。
11 就現(xiàn)代學術(shù)思想而言,作為人類最高思維形式的哲學雖然已認識到傳統(tǒng)哲學的“人類中心主義”問題,并力求形成一種重新貫通天人的新的思維方式,但是,人類與動物的質(zhì)的區(qū)別畢竟是一種基本事實,人類也只有通過主客二分的認識論,與自然界拉開足夠的距離,才能發(fā)展自己并在一個更高的歷史層級上與自然界形成和諧的關(guān)系;并且,人類要真正成為具體的而不是抽象的類存在,即每一個民族及其成員都超越“民族中心主義”,形成類意識和對類的認同,終結(jié)人類內(nèi)部的壓迫、敵視與解決沖突的戰(zhàn)爭方式,真正形成“人類命運共同體”,還需要相當長的時間。因而,我們?nèi)匀惶幱谔剿骱侠矶行У卣f明和解釋人類與自然關(guān)系的新哲學思想的途中。從“人”與“動物”的異質(zhì)性出發(fā),解釋人類及其事務的性質(zhì)與功能,并由此促進人類的認同與共生共榮,仍然是哲學的重要任務。但我們同時應當謹記不能把人與動物的異質(zhì)性加以絕對化,從而也不應當把人類的社會秩序與自然秩序的區(qū)分絕對化。
12《老子》第八十一章。
13[美]弗郎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毛俊杰譯,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年,第431頁。
14 參見[奧]維特根斯坦:《哲學研究》,湯潮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2年,第18~24、54~57頁。
15 “亂倫禁忌”是一個研究人類規(guī)則與文明產(chǎn)生的很好的案例,但從達爾文以來,許多著名學者對此的看法各不相同,生理認知說、情感嫉妒說、內(nèi)部沖突說,還有弗洛伊德借助希臘神話俄底浦斯“殺父戀母”的罪感心理說等等。它很可能是各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jié)果。我們更傾向于認可法國著名人類學家列維·斯特勞斯的觀點,即亂倫禁忌主要為了突破狹小氏族內(nèi)部血親婚配導致的封閉和內(nèi)部問題,通過不同氏族間女性或男性的交換即對外通婚,使氏族的交往和活動范圍得以擴大,從而有利于自己的生存。涂爾干的解釋則是禁止氏族內(nèi)異性接觸特別是性接觸帶來的問題。參見[法]涂爾干:《亂倫禁忌及其起源》,汲喆等譯,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3~82頁。
16[英]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鄧正來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37、46頁。
17 轉(zhuǎn)引自鄧正來:《規(guī)則、秩序、無知》,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2004年,第346頁。
18 參見[德]文德爾班:《哲學史教程》上卷,羅達仁譯,北京:商務印書館,2007年,第42~82頁;另參見[英]泰勒:《從開端到柏拉圖》,韓東暉等譯,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年,第50~132頁。
19 《老子》第八章、第七十八章。
20 《論語·陽貨》;《論語·為政》;《論語·泰伯》;《論語·子張》。
21 《春秋繁露·觀德》;《春秋繁露·陰陽義》。
22 《荀子·天論》。
23 《荀子·王制》;《荀子·富國》。
24 參見楊志剛:《中國禮儀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年,第89~112頁;另參見浙江大學古籍研究所:《禮學與中國傳統(tǒng)文化》,北京:中華書局,2006年,第6~14頁。
25 參見《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926~927頁。
26 榮格的術(shù)語“集體無意識”,如果用社會學家涂爾干的術(shù)語,則是集體意識。
27 28 參見[德]諾貝特·埃利亞斯:《文明的進程》第1卷,王佩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8年,第61~66、109~116頁。
29 《老子》第十八章、第三十八章。
30 《莊子·天地》;《莊子·胠篋》。
31《莊子·齊物論》。
32參見[美]雅克·巴爾贊:《從黎明到衰落》,林華譯,北京:世界知識出版社,2002年,第692~814頁。
33 34《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00、275頁。
35[古希臘]柏拉圖:《柏拉圖全集》第2卷,王曉朝譯,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年,第412、424、441頁。
36[德]黑格爾:《歷史哲學》,王造時譯,上海世紀出版集團,2001年,第23頁。
37[加拿大]查爾斯·泰勒:《黑格爾》,南京:譯林出版社,2002年,第674~675頁。
38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頁。
39 至于夏商兩朝的社會性質(zhì),則一直存有爭議,許多學者都反對將其視為奴隸制社會或奴隸社會,因為當時是氏族、部落制與封建制的混合,基本的生產(chǎn)方式也非奴隸制的生產(chǎn)方式。
40 馬克思曾指出:“舊唯物主義的立腳點是市民社會;新唯物主義的立腳點則是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7頁)相對于“市民社會”的“人類社會或社會化的人類”,與正在形成的人類社會世界或“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是一個更為理想的人類社會形態(tài),后者則是人類各個國家與民族基于現(xiàn)代市場經(jīng)濟、現(xiàn)代科技以及共同面臨的戰(zhàn)爭與生態(tài)問題的聯(lián)合,這其中還存在許多矛盾和對立。但是,有一點是相同的,即它們都是人的社會化與個體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都要依據(jù)市場經(jīng)濟的全球化發(fā)展和文明的不斷提升。
41 參見[美]拉茲洛:《進化——廣義綜合理論》,閔家胤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88年,第31、103、104頁。
42[德]馬克斯·舍勒:《資本主義的未來》,羅悌倫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97年,“序”,第2頁。
43 [美]丹尼爾·貝爾:《資本主義文化矛盾》,趙一凡、蒲隆、任曉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第21~22頁。
44 參見馬克思:《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84~689頁。
45 [美]亨廷頓:《變革社會中的政治秩序》,王冠華等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9年,第7頁。亨廷頓這句話是有特定語境的,他針對的是發(fā)展中國家的轉(zhuǎn)型時期。但即使如此,我認為這句話也仍然存在一定的偏失。
46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56頁。
47 有關(guān)論述可參見張曙光:《價值理想與現(xiàn)實實踐:中國社會主義的矛盾運動》,《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48 參見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49 有關(guān)論述可參見張曙光:《價值理想與現(xiàn)實實踐:中國社會主義的矛盾運動》,《北京師范大學學報》,2015年第1期。
50 參見張世英:《天人之際——中西哲學的困惑與選擇》,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
【摘要】自然有其秩序,社會也有其秩序,社會秩序與自然秩序的重大區(qū)別,在于社會秩序作為人們生活活動的秩序,不能不體現(xiàn)人們自己的生存能力、需要、愿望、理性以及相互關(guān)系并隨著這些方面的變化而變化,從而呈現(xiàn)出明顯的價值屬性和歷史性。在社會發(fā)生結(jié)構(gòu)和制度變革時期,人類秩序的歷史性鮮明地表現(xiàn)為舊秩序的瓦解和新秩序的形成。對于后發(fā)國家來說,從傳統(tǒng)社會到現(xiàn)代社會的轉(zhuǎn)型,各種內(nèi)外部矛盾被激發(fā)并頻繁發(fā)生,使社會長期處于某種無序和過渡性狀態(tài),人們的心靈也變得極其不安和浮躁,甚至失去生活的意義感。秩序既是人們正常生活的條件與表征,也是人生意義的重要來源。經(jīng)過超過一個半世紀的伴隨著血與火的巨大歷史變遷,特別是三十多年的改革開放,中國正在步入具有自身文化特點的現(xiàn)代文明秩序的大門。從哲學的根本性與普遍性理解秩序和社會歷史秩序,我們才能自覺地范導自己的行為并推動全社會建立良好的秩序。
【關(guān)鍵詞】秩序 社會歷史秩序 規(guī)則 文明 社會轉(zhuǎn)型
【中圖分類號】B032 【文獻標識碼】A
【作者簡介】張曙光,北京師范大學哲學與社會學院教授、博導,中國辯證唯物主義研究會常務理事。研究方向為實踐生存論、文化與價值的哲學研究。主要著作有《個體生命與現(xiàn)代歷史》、《現(xiàn)代性論域及其中國話語》、《論價值與價值觀》(論文)、《民族信念與文化特征:民族精神的理論研究》(主編)等。
On Order and Social Historical Order
—Thinking about Stat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Reconstruction of Civilization
Zhang Shuguang
Abstract: There is natural order as well as social order. The huge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is that social order acts as the order in people's life, so it must reflect the people's survival ability, needs, desire, reason and interrelationship, and change as these factors change, thus taking on obvious value and historical properties. In the period of social transformation and institutional changes, the prominent historical property of human order manifests itself through the collapse of the old order and the forming of the new order. For the late-starting countri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to the modern society causes a variety of frequently happened internal and external conflicts, which leaves the society in a disordered and transitional state for a long time and makes the hearts of the people very restless and impulsive and even lose sense of meaning in life. Order is not only the condition for and characteristic of the ordinary people's life, but also an important source of the meaning of life. Due to the 150 years of great changes, especially the 30 plus years of reform and opening up, China is now entering the door to modern civilization and order with Chines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nly when we understand order and social historical order from the fundamental and universal nature of philosophy, we can consciously standardize our behaviors and promote the whole society to establish good order.
Keywords: order, social historical order, rules, civilization, social transi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