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指出:“我國高等教育肩負著培養(yǎng)德智體美全面發(fā)展的社會主義事業(yè)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務”,“要堅持把立德樹人作為中心環(huán)節(jié),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關系我國高等教育發(fā)展,關系青年學生成長,關系中華民族未來,因而不能掉以輕心。由于高校的教育教學目標是通過一定的課程設置來實現(xiàn)的,所以我們“要用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著力為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工作打下必要基礎。
從2005年新一輪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方案實施以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有改善,但在內容方面存在著淡化意識形態(tài)和不重視學術研究這兩種傾向。前者片面強調以學術為本位取向,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弄成“單純的知識傳授”,以致失去馬克思主義理論崇高的價值追求;后者誤以為意識形態(tài)教育只要政治正確就行,不太重視科學研究,只是把注意力放到課件制作、教學法改進上,導致馬克思主義理論膚淺化。這兩者都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目標功能的實現(xiàn)。我們認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擔負著“立德樹人”的神圣職責和使命,因而在內容建設方面應狠抓“兩手”,一手牢牢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另一手高度重視其必要的學術依托,努力將“兩手”結合起來。
把握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
高校是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場所。而為誰培養(yǎng)人、培養(yǎng)什么人是我國高校辦學的首要問題,也是辦好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大學的關鍵所在,這就要求高校必須重視對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上所述,“課堂教學”是高校對大學生集中進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和主陣地,體現(xiàn)了我國社會主義大學的本質特征和基本要求。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須全面體現(xiàn)和貫徹黨的教育方針,尤其是在內容建設上“必須堅持正確政治方向”。這主要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注重傳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而馬克思主義是其核心和靈魂,所以牢牢把握正確的意識形態(tài)導向,在當前就要著力向大學生宣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幫助他們真正理解、理性認同和正確運用馬克思主義這一觀察、思考和解決社會問題的科學世界觀和方法論,努力把握社會發(fā)展的主題、主線、主流和本質,堅定馬克思主義信仰、共產(chǎn)主義信念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心,從而自覺抵御和克服各種不良思想和有害思潮的影響和侵蝕。
自覺維護社會主義的基本價值觀。思想政治理論課是傳播馬克思主義、弘揚社會正氣的重要陣地,因此教育教學中要著眼于建設性和社會效果,突出對大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的正面教育,充分展示社會進步的主流。同時,對于社會上的一些負面問題以及丑惡現(xiàn)象,特別是對于那些抹黑現(xiàn)實、虛無歷史、惡搞英雄和丑化人民領袖的不良現(xiàn)象,也要敢于發(fā)聲,激濁揚清,維護社會的基本價值觀,幫助青年學生劃清是非界限、澄清模糊認識。這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其效果評價首先應該堅持的一條質量標準,也是任何時候都不可動搖的一個基本原則。
理性引導大學生正確看待現(xiàn)實問題。課堂教學強調以正面引導為主,不等于回避現(xiàn)實問題。隨著互聯(lián)網(wǎng)、手機等新媒體的興起,很多社會熱點和敏感問題都會在微博微信上發(fā)布,同時對這些問題的評論觀點也會紛至沓來,其中就包含著不同甚至對立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這極易造成青年學生的思想混亂,繼而使得他們在價值評價和行為選擇上出現(xiàn)困惑和迷茫。大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有困惑,更有期待。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必須直面現(xiàn)實,研究回答社會中的重大現(xiàn)實問題。只有從青年學生關心的現(xiàn)實問題入手,才能增強課堂教學的吸引力;只有介入生活世界,才能獲得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論意義和思想價值。如果作為“主渠道”的課堂教學不能夠理性回應現(xiàn)實問題,就體現(xiàn)不出馬克思主義的人文關懷和理論魅力,也不符合馬克思主義的本質要求。時代需要“接地氣”的理論,馬克思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實踐性,所以聯(lián)系現(xiàn)實熱點問題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題中應有之義。
課堂教學論及現(xiàn)實問題時,教師應該端正心態(tài),擺事實講道理,以理服人,決不能抱著“吐槽”的心態(tài)傳達負面情緒,也不能靠大肆暴露某些消極社會現(xiàn)象來吸引大學生關注,而應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基礎,向青年學生呈現(xiàn)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充分發(fā)揮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解釋力,并通過對社會熱點事件的分析,借以培育和提升青年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力,教育引導他們正確看待當代中國前進道路上的問題。一方面要坦承當前許多問題的存在及危害,另一方面也要表達不少問題是經(jīng)濟社會快速發(fā)展中的問題,同時更要看到改革開放30多年來的巨大成就,傳播中國“好聲音”;一方面要剖析社會問題的根源,包括思想根源和社會根源,另一方面也要解讀黨的路線方針政策,指出黨和政府的不懈努力與實踐探索,同時更要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理性的思維方式、家國情懷與使命擔當意識,從而為實現(xiàn)“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強大正能量。
總之,必須以高度的使命感抓好“課堂教學這個主渠道”,“堅持不懈傳播馬克思主義科學理論,抓好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重在培育當代大學生對事物分析的科學方法,不斷提升他們的理性思維能力,從而促使他們自覺增強對黨和政府的政治認同、情感認同和價值認同。
重視以一定的學術性為依托
馬克思主義理論的正當性、合理性是建立在人類實踐發(fā)展、歷史規(guī)律演化和科技不斷進步的基礎上的,是需要不斷論證和發(fā)揮的。同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取得實效,就要以自然人文社科知識來做鋪墊和支撐,就要關注中國現(xiàn)實、強調問題意識,與時俱進地挖掘理論深度,否則就會導致內容的簡單化、貧乏化和膚淺化,使受教育者失去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習的興趣、熱情和積極性。事實上,馬克思主義理論是革命性與科學性的統(tǒng)一,其徹底的革命性是以嚴密的科學性為基礎的。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發(fā)揮和實現(xiàn),不僅絲毫不排斥其學說的學術性,而且恰恰是以一定的學術性為前提的。
實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要以學術性為基礎。在2005年新一輪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方案實施之初,為了更好地加強對高校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和管理,國家教育主管部門曾經(jīng)規(guī)定幾門課程的教材各地各校不得自行編寫,而由教育部統(tǒng)編,這確保了教材的權威性和內容的規(guī)范性。但如何實施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的轉化,這其中離不開教師的主觀能動性??蒲兄谓虒W、成就教學。無論是消化和吃透教材知識,駕馭教學內容,還是選擇適當?shù)慕虒W手段,組織實施高質量的課堂教學,都需要教師不斷深化理論素養(yǎng),進行科學研究包括教學法研究,這是保證教材體系向教學體系有效轉化的基礎工作和必要條件。
引導大學生認同主流意識形態(tài)也要以學術性為前提。在信息化條件下,我們要教育引導學生正確認識世界和中國發(fā)展大勢,從我們黨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歷史發(fā)展和偉大實踐中,認識和把握人類社會發(fā)展的歷史必然性,認識和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歷史必然性,不斷樹立為共產(chǎn)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和信心,自覺接受和積極投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偉大實踐中來,就要從當今國際形勢、我國歷史現(xiàn)實、經(jīng)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tài)等多方面進行深度解讀,就要涉及當代國際經(jīng)濟與政治學、經(jīng)濟學、政治學、文化學、社會學、歷史學、哲學等多學科內容,就要增加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學術含量和文化底蘊。惟其如此,才能增強馬克思主義理論宣傳的時代感和吸引力,改變思想政治教育僅僅是簡單“政治說教”的社會偏見,也才能在理性自覺的層面上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核心價值觀內化為當代大學生的精神追求,并進而外化為他們的自覺實踐行動。
由此可見,只有用豐富的自然人文社科知識來論證主流意識形態(tài)的傳播、核心價值觀的倡導和正確人生道路的選擇,才能充分展示馬克思主義理論與時俱進的時代品質和永葆青春的理論品格,也才能逐步提高當代大學生的思想水平,并以思想水平的提高帶動政治覺悟、理想信念和精神信仰的提升,從而自覺抵御和克服各種不良思想和有害思潮的影響和侵蝕。
堅持以意識形態(tài)性引導學術性發(fā)展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幾門課程的學科定位、課程性質和教育目標,規(guī)定了它們不是一般的知識課程,而是一個以科學知識為依托的馬克思主義價值觀體系,兼具意識形態(tài)性和學術性的雙重屬性。因此在教育教學中,我們不僅要考慮到一般課程的共同性,更要注意到它的特殊性,即鮮明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這就規(guī)定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和根本目的是鞏固馬克思主義在高校意識形態(tài)領域的指導地位,培養(yǎ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幫助當代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為此我們在向青年學生傳授知識體系的同時,更應重視價值觀教育,進行意識形態(tài)引導,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的意識形態(tài)性來統(tǒng)領學術性的發(fā)展。
借鑒和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要服務于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標功能。在全球化、市場化和網(wǎng)絡化深入發(fā)展的今天,為了更有效地傳授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我們在課堂教學中可以也應該汲取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但借鑒和運用其他學科的知識和方法只能是依托和手段,其出發(fā)點和落腳點是為了“補臺”,是為了“種好責任田”,是為了更好地幫助青年學生確立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培育和提升他們的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素質。
引進和采用國際上流行的教學模式也要圍繞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目標。過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較多地強調“灌輸”。近年來,學術界對“灌輸教育”似頗有微詞。理性地看,傳統(tǒng)的“灌輸教育”有其合理性,即比較注重傳授內容的條理性和系統(tǒng)性,在給予受教育者一個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幫助他們打牢理論基礎等方面功不可沒。當然也有其弊端,突出的就是沒有充分考慮教學活動包括教與學兩個方面,對受教育者的需求關注不夠,不太重視教學互動。進入新世紀以來,為了提高教學質量和效果,我國高校紛紛借鑒國際上流行的一些教學模式,如“慕課”“翻轉課堂”等,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應該說,這種改革有積極意義,但它們關注更多的是方法手段這一層面。實踐表明,改進思想政治教育的質量和效果,選擇和運用一些現(xiàn)代化的方式方法十分必要,但重點還應該在內容而不在形式。所以,我們不能簡單搬用國際流行的一些教學模式,一味地追求課堂氣氛,以致有“笑果”而無“效果”;不能片面地強調滿足受教育者的需求,使得馬克思主義理論“破碎化”;也不能片面地追求課堂教學的信息量,單純地將馬克思主義理論知識化;更不能因為重視內容的學術化,淡化甚至取消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這些都不利于馬克思主義的基本立場觀點方法的準確表達,也不利于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功能的充分發(fā)揮,更不符合黨和國家在高校普遍設置思想政治教育的初衷和目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向大學生宣傳和傳播的,只能是馬克思主義的思想政治理論,而不能是其他什么主義的思想政治理論。
綜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門知識體系、學科體系,也是一種價值觀念、意識形態(tài),是德育和智育高度統(tǒng)一的科學理論體系。因此在內容建設上應牢牢堅持“兩手抓,兩手都要硬”,即一方面正確把握思政課的意識形態(tài)屬性,另一方面高度重視其必要的學術依托,努力在馬克思主義基礎上實現(xiàn)意識形態(tài)性與學術性的有機融合、主流意識形態(tài)教育和人文社科教育的良性互動,從而為培養(yǎng)一大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奠定良好基礎。
(作者為南京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項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競爭力研究”(項目編號:15BKS030)的階段性成果】
【參考文獻】
①張爍:《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開創(chuàng)我國高等教育事業(yè)發(fā)展新局面》,《人民日報》,2016年12月9日。
②王鎖明:《做大做強主流輿論場的四個著力點》,求是網(wǎng),2016年11月25日。
③靳諾:《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頂層設計和根本依循》,《學習時報》,2016年12月15日。
責編/張蕾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