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注意到,屏屏相疊的“微評莫言”,除標語口號滿天飛的景象之外,很少見到真正深入探究作品本身的言論,以作家作品為核心的言論可謂“萬不及一”。與泡沫橫溢的標語體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某些真正具有思想深度和學術意義的批評,往往倒是一些探討細節(jié)問題的文章。譬如hallucinatory一詞的翻譯問題。按照諾獎評委的說法,莫言獲獎,是因為他“將魔幻現實主義與民間故事、歷史與當代社會融合在一起”。“魔幻現實主義”是新華社電訊稿對hallucinatory realism一詞的中譯。有網評指出,2010年,莫言獲茅盾文學獎時,眾人大談現實主義的勝利,連“魔幻”的影子都沒有提及,更不用說往世界文學藝術風格創(chuàng)新的高度考慮了。當新聞人員急將急就地翻譯出“魔幻現實主義”之后,一些理論與批評家當即攀龍附鳳,甚至搬出了莫言的同鄉(xiāng)蒲松齡以證莫言魔幻之不虛。
微友“但以理”的微博短論認為,莫言小說構造出了獨特的主觀感覺世界,他那天馬行空的敘述,魔法式的陌生化想象,神秘超驗的對象化呈現,凡此種種,無不帶有明顯的“幻覺/魔幻”色彩。諾獎評委們以“幻覺/魔幻”相標,確乎有畫龍點睛之妙。更為有趣的是,魚龍混雜的網絡媒體在轟炸莫言的過程中,制造了大量令人暈眩、令人產生“幻覺”的文本狂潮,這也從另一個方面讓我們見識了“幻覺/魔幻現實主義”的厲害,見識了莫言的厲害,也見識了網評的厲害。
回到常識,重建大數據時代“微批評”的價值觀
值得一提的是,十多年前,莫言曾一語驚人:“人一上網就變得厚顏無恥,馬上就變得膽大包天,我之所以答應在網上開專欄,就是要借助網絡厚顏無恥地吹捧自己,膽大包天地批評別人。”有趣的是,莫言“厚顏無恥”地“落網”不久,其“網態(tài)”出現了180度的逆轉:莫言不僅自嘲《人一上網就變得厚顏無恥》是“歪船野馬,偏激文章”,而且熱情著文盛贊“網絡文學是個好現象”!②更為出人意外的是,他甚至欣然出任“中國網絡大學”首任校長。
莫言在談論創(chuàng)作經驗時說,他曾經努力嘗試“把壞人當好人寫”或“把好人當壞人寫”。例如《豐乳肥臀》,就是既要拷問出罪惡背后的善良,也要拷問出善良背后隱藏的罪惡。對此,有人認為這是莫言小說敘事之“人性美學”的精彩表述,是文學大師的“寫作秘訣”。但也有人認為,這是“歷史虛無主義”的自我暴露,是“調扭顛丑”的“反面教材”。所謂“調扭顛丑”,即“調侃崇高,扭曲經典,顛覆歷史,丑化人民群眾和英雄人物”的縮略語。網評針鋒相對,究竟誰是誰非,不能一言以敝之。但莫言只有一個,網評千差萬別,我們究竟應該相信誰呢?觀點可以不同,但標準卻不應多樣。
和網評莫言一樣,莫言的網絡言論,在網評語境中具有極大的爭議性,但值得注意的是,即便是他那些調侃與反諷之語,也沒有打破常識底線,與“語不驚人死不休”的“雷人雷語”相比,莫言的隨筆與批評文字,尤其是他獲獎后的一些言論,明顯具有一種回歸常識的趨向?;蛟S,我們應該向莫言學習,回到常識,重建大數據時代“微批評”的價值觀。
(作者為中國社科院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注釋】
①[美]戴維·溫伯格:《知識的邊界》,胡泳、高美譯,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第62頁。
②莫言:《網絡文學是個好現象》,《人民日報》,2008年12月1日。
責編/周素麗 美編/宋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