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政黨的理論視域看,治國理政對接公眾獲得感,就是實現利益整合的政黨功能。政黨作為社會的政治組織,其價值取向制約著利益取向。由于國家性質和政治制度的不同,各個國家政黨運作規(guī)則千差萬別,但在社會范圍內進行利益整合則是普遍的要求。從西方國家兩黨制或多黨制運作的一般特點看,政黨上臺執(zhí)政、下臺失敗,反轉執(zhí)政、角色風水輪流轉等現象,背后透現出的其實就是社會利益整合有效還是失衡的問題。在競爭型政黨制度下,政黨推出的候選人能夠多大程度上獲得競選勝利,往往取決于其在多大可能和什么程度上滿足選民們的利益獲得。候選人發(fā)表競選演說最注重的就是以公眾獲得感來博得選票,而一旦獲勝執(zhí)掌權力后,競選時許下的諾言能不能兌現,就成為執(zhí)政當局公眾支持度的考量標準。這就說明,能不能在施政中對接公眾利益獲得,使社會利益整合,成為政黨不可或缺的重要功能。
現代中國,共產黨長期執(zhí)政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制度安排,不搞兩黨制或多黨制的歷史和現實選擇,決定了滿足公眾獲得感的社會訴求集中在中國共產黨身上。廣大人民群眾認同和擁護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是因為它在領導國家發(fā)展和社會進步中不斷滿足了公眾獲得感;廣大人民群眾贊同和支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因為它以造福人民的事業(yè)定位給予公眾獲得的利益保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下,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高度一致的特征,決定了中國共產黨執(zhí)政訴求與公眾獲得感的統(tǒng)一,決定了中國共產黨治國理政實踐對接公眾獲得感的內在要求。在長期的歷史實踐中,黨治國理政有沒有取得成效,要看公眾有沒有明顯的獲得感,治國理政成效顯著不顯著,要看公眾利益獲得多不多、大不大。滿足公眾不斷提升的獲得感,提高公眾水漲船高的利益獲得水平,使對接公眾獲得感成為黨治國理政實踐最為重要的能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開創(chuàng)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新局面,為社會展現了滿足公眾獲得感的新畫面。黨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zhàn)略的形成,昭示了不斷滿足公眾獲得感的路徑選擇,使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獲得有了方向性的保證。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雙百愿景”,成為滿足公眾獲得感的國家大前提。無論是即將要完成的全面小康社會的近期目標,還是努力要實現的“中國夢”的今后理想,都是全體中國人民長期的夙愿。“雙百愿景”不是愿景的許諾,而是行動的方略;“雙百愿景”不是面子工程,而是讓廣大人民群眾有實實在在利益獲得的偉大事業(yè);“雙百愿景”更不是畫餅,而是讓公眾能夠普遍享受得到的實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和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過程,就是讓人民生活得更加美好的過程。
全面深化改革,以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總目標,為滿足公眾獲得感提供制度保證。全面深化改革,民生問題核心,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建設領域一切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的改革創(chuàng)新,目的都是為了解決人民群眾反映強烈和突出的問題。在改革開放既有成果的基礎上,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標、任務和工作指向必須圍繞滿足公眾獲得感的提升,“啃硬骨頭”、涉險灘的壓力和動力,來自廣大人民群眾對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良好發(fā)展的訴求,來自于發(fā)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體人民的訴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