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回首中國共產黨的奮斗歷程,講大局、顧大局,是我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和制勝之道。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們黨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協(xié)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我們應該堅持“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tǒng)思維,從“大局意識”出發(fā),堅持“五位一體”。
【關鍵詞】“大局意識” “五位一體” 民生
【中圖分類號】D602 【文獻標識碼】A
“大局意識”和“五位一體”,已成為國內主流媒體上熱議的話題。關于這兩個概念,前者是習近平總書記反復強調的,后者則是十八大報告中提出來的。“大局意識”和“五位一體”之間的關系如何,是個值得研究的問題。
“大局意識”和“五位一體”
關于“大局意識”,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必須牢固樹立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自覺從大局看問題,把工作放到大局中去思考、定位、擺布,做到正確認識大局、自覺服從大局、堅決維護大局。”
“大局”一詞,從漢語語境看,可以有各種不同的解釋。其基本的詞義有二:其一,“整體”;其二,“全面的形勢”。其引申義是將兩者結合,即“整個局面”或“整個形勢”。若要進一步探討,大局的涵義以“萬世”和“全局”這兩個詞來概括可能最為合適。清人陳澹然說:“不謀萬世者,不足謀一時;不謀全局者,不足謀一隅。”從某種意義上說,“謀萬世”和“謀全局”基本上跨越和窮盡了時間和空間,既有縱向的時間序列中的歷時性,又有橫向的空間序列中的共時性。
因此,從時間或空間以及時間、空間的各種組合出發(fā),可以說有各種大局。若論中國當前之“大局”,也可以用十八大報告中的一段話來詮釋,這就是“必須更加自覺地把全面協(xié)調可持續(xù)作為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fā)展觀的基本要求,全面落實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促進現(xiàn)代化建設各方面相協(xié)調,促進生產關系與生產力、上層建筑與經濟基礎相協(xié)調,不斷開拓生產發(fā)展、生活富裕、生態(tài)良好的文明發(fā)展道路”。其中提到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和生態(tài)文明“五大建設”,于是便有了“五位一體”的說法。
關于“一體”之說,由來已久,是個歷時性的概念。傳統(tǒng)的理念,是“政治、經濟、文化”的“三位一體”。進入新世紀,時任總書記胡錦濤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后來在2007年的十七大報告中,就有了“經濟建設、政治建設、社會建設、文化建設”的“四位一體”。再往后,到了2012年的十八大,因為更加重視“資源環(huán)境”和“生態(tài)環(huán)境”,又增加了“生態(tài)文明建設”,因此就成了“五位一體”。
至于為什么要強調“一體”,用系統(tǒng)論的語言來表述,若將五大建設視為五個子系統(tǒng),那么“一體”就是要將五個子系統(tǒng)有機地整合到一個大系統(tǒng)中,最終實現(xiàn)“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效應。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要“胸懷大局、把握大勢、著眼大事”,同時也要“處理好局部和全局、當前和長遠、重點和非重點的關系”。
“五大建設”的層次性和矛盾性
從社會學和社會政策的視角出發(fā),人們常常在“以人為本”的立場上,將社會看作是一個最基本的層面。同時,將經濟、政治、文化看作是從社會這塊土壤中生長出來又為社會提供服務的事物:經濟主要為解決人的生計問題,文化主要為解決人的精神需求,政治則主要為解決社會的管理和治理。至于環(huán)境,卻又是另一個層面,生態(tài)文明主要關注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
作為一個整體性的框架結構,社會建設和生態(tài)文明建設應該是基礎,經濟、政治、文化是滿足個人和社會需要的三種手段。如果用“有機整合”的理念,去看待“五位一體”,就必須用立體的、多維度的視角,而非平面地不加區(qū)別地“同等看待”。同時,五個方面必須要在結構分化的基礎上實現(xiàn)功能耦合,這才能達到“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整體效應。從某種意義上說,這種系統(tǒng)思維本身就是一種科學的“大局意識”。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充分發(fā)揮黨總攬全局、協(xié)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建設學習型、服務型、創(chuàng)新型的馬克思主義執(zhí)政黨,提高黨的領導水平和執(zhí)政能力,確保改革取得成功”。在中國,中國共產黨處于領導地位,這在憲法和黨章中都有明確表述。若用最直白的思維和表達方式來理解和詮釋“大局”,其實可以將其看成是一盤棋局。作為領導力量的中國共產黨好比是下這盤棋的弈手,而其余的五大建設則是棋子。這些棋子之間的關系是既相輔相成又相反相成,充斥著矛盾性。
譬如在現(xiàn)代社會中,如果把五大建設看成是五個工作領域,這就會涉及到資源分配的問題——人、財、物,如何布局,怎么恰到好處地投入到各個領域,又怎樣產生高的效率和好的效果。但是,在現(xiàn)代社會中,資源總是相對短缺的,于是,其中肯定就會充滿矛盾,這就需要領導力量以高超的領導藝術來統(tǒng)籌和協(xié)調。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話來說,就是“宏觀政策要穩(wěn)住,微觀政策要放活,社會政策要托底”。尤其是最后“托底”的這句話,意味深長。
另外,如前所述,五大領域并不在同一層面上。因此,就要首先確定一個終極目標。其實這個終級目標也算是老生常談——“為本”的就是“人”,那么“人”的生計就是“民生”。所以,由“人”構成的“社會”就是最基本的層面,在這個層面上追求的目標就是民生。為此,習近平總書記提出:“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wěn)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yī)療衛(wèi)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yōu)美的環(huán)境,期盼孩子們能成長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最終,習近平總書記總結說:“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們的奮斗目標。”確立了民生的終極目標,那政治、經濟、文化、生態(tài)文明就要圍繞著這個目標,在自己的功能或者說職責范圍內去盡最大的努力。
堅持從大局出發(fā),推動“五位一體”協(xié)調發(fā)展
主流媒體肩負輿論導向的重任,因此,對“大局”和“一體”的討論自然不是無的放矢,一定會有其現(xiàn)實的背景。譬如,從某種意義上說,當前現(xiàn)實生活中一對很突出的矛盾是社會或者說是民生,與經濟之間的矛盾。實際上,每個領域都會有自己本身的發(fā)展規(guī)律,尤其是作為最基本層面的社會。經濟其實只是一種手段,是為創(chuàng)造更多的社會財富來滿足人和社會需要的手段。用經濟社會學的語言說,經濟是“嵌入”在社會中的。這正應了一句成語:社會和經濟的關系,好比是皮和毛的關系,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近年來,住房問題、醫(yī)療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個別部門利益、地方利益膨脹,棄大局于不顧的結果。正因為如此,習總書記提出:“國家好,民族好,大家才會好”,可謂語重心長。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堅持高度自覺的大局意識”,“要圍繞大局出謀劃策、貢獻智慧,身在兵位,胸為帥謀,主動對黨和國家全局工作、對黨中央抓的重點工作進行深入研究,多出大主意、好主意”。
具體而言,就應該堅持“整體大于部分之和”的系統(tǒng)思維,從“大局意識”出發(fā),堅持“五位一體”。順著這個思路,再看中國的現(xiàn)實情況,我們一定要在做蛋糕的同時,注意公平合理地分配蛋糕。可以說,迄今為止,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是等蛋糕做得足夠大了才開始分蛋糕的。要是那樣,社會問題早就積重難返了。所以,政府以社會政策干預社會分配,要將貧富差距控制在社會和個人都可以接受的范圍之內,在社會領域中保障老百姓的基本權利。只有這樣,“五大建設”才能協(xié)調地、平穩(wěn)地向前發(fā)展。
(作者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社會政策研究中心秘書長、教授)
【參考文獻】
①《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讀本》,北京:學習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
責編/溫祖俊 美編/王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