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不會憑空到來,就像共產主義的理想制度不能突然實現(xiàn)一樣。通過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去激發(fā)社會全體成員的勞動積極性,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改革完善現(xiàn)有生產關系,豐富發(fā)展生活物質資料,應是必須的奮斗和積淀過程。
【關鍵詞】共產主義思想 按需分配 按勞分配 再認識 【中圖分類號】F124 【文獻標識碼】A
現(xiàn)階段的按勞分配并非不要共產主義理想,也并非是對共產主義理想的違背,二者不僅不矛盾而且是完全統(tǒng)一的。只有在共產主義思想指導下,才能正確而深刻認識分配理論的科學內涵,并賦之以新的政治意義。
在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指導下,正確理解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內涵
馬克思指出,消費資料的任何一種分配,都不過是生產條件本身分配的結果。而生產條件的分配,則表現(xiàn)生產方式本身的性質。在馬克思看來,“生產條件”的優(yōu)劣從某種程度上是決定消費資料分配的關鍵因素。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生產力水平還不夠高,分配方式本質上要取決于可分配的產品的數量,有限的產品數量尚不能滿足勞動者一切合理的需求,因而并不具備按需分配的客觀條件。同樣不可忽視的還有人的因素,由于受到舊有社會體制的影響,在勞動者素質還不夠高的情況下,按需分配只會助長不勞而獲的心理與行為,人性固有的貪念必將影響到社會主義事業(yè)的建設與發(fā)展。因此,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實行以按勞分配為主的分配方式,應是較為客觀的一種選擇。
共產主義作為社會主義的高級階段是馬克思為人類設想的一條和諧幸福之路,“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社會理想得以實現(xiàn)。作為共產主義的遠大理想之一,按需分配的實現(xiàn)的確存在著客觀條件的制約,其中最主要的制約因素依然還是生產力水平的發(fā)展、生產關系的合理性以及勞動者全面發(fā)展的程度。部分觀點認為按勞分配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必然的實行方式,共產主義的按需分配是遙不可及的。理論認識的最大區(qū)別還在于形式與實質的差異,按勞分配僅僅是形式上的平等,但仍然是“有弊病”的分配形式。因此,堅持共產主義理想,正確認識分配制度所需的客觀條件和社會歷史發(fā)展階段,才能消除認識觀點的膚淺與短視。
在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指導下,處理好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的辯證關系
對于是實行按勞分配還是按需分配的爭議本身,就是把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對立起來的表現(xiàn)。實際上,按勞分配和按需分配的區(qū)別并不在于分配的形式,而在于分配的理想以及對這種理想的追求;只要人類追求和諧社會與幸福美好生活理想的本質不變,分配這種表面的形式就會成為推動這一理想漸趨實現(xiàn)的動力,否則也會成為阻力。
正如上文所述,現(xiàn)階段實行按勞分配應該是各種客觀因素使然,實屬“迫不得已”。列寧在《無產階級在我國革命中的任務》中指出,人類從資本主義只能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即過渡到生產資料公有制和按勞分配。有人認為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如果直接實行按需分配制度,除不具備相應的生產力水平和豐富的物質條件外,還會造成人性弱點的再次暴露,貪欲和懶惰會極大阻礙生產力的發(fā)展和經濟水平的提高,反而和共產主義的理想社會愈加遙遠。實際上,按需分配有一個前提,那就是恩格斯所說的“各盡所能”;而“需”的含義也是指個人“合理化”的需求,并非隨心所欲的索求。在社會分配關系更為科學而合理的時候,在勞動者素質都達到一定高度的時候,每個人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所需的形式和數量應該是最適合社會個體。
按需分配的理想社會不會憑空到來,就像共產主義的理想制度不能突然實現(xiàn)一樣??s小分配差距,最大化滿足每個人的合理性需求,實現(xiàn)每個社會個體的全面健康發(fā)展,永遠是共產主義者的信念和目標。恩格斯在解釋“各盡所能、按需分配”的含義時指出,按需分配需要有計劃、一步步地實現(xiàn),需要在人人都參與勞動的條件下,去豐富、發(fā)展所需的生活資料、享受全面發(fā)展所需的資料。可見,通過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去激發(fā)社會全體成員的勞動積極性,極大地提高社會生產力,改革完善現(xiàn)有生產關系,豐富發(fā)展生活物質資料,應是必須的奮斗和積淀過程。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指出,任何不折不扣的勞動所得并不存在,各種公共資金與公益資金的扣除是必須的,這樣,在最大化滿足所有社會成員各自合理需求的同時,對于那些付出多、貢獻大的勞動者,也會相應得到的更多,并不違背“多勞多得”的思想。所以,正確理解并處理好按需分配和按勞分配的辯證關系,才是趨向和諧社會與幸福社會的有效方式。
在馬克思共產主義思想指導下,通過分配制度改革彌補按勞分配的缺陷
按照馬克思在《哥達綱領批判》中的觀點,未來共產主義社會的理想目標存在歷史發(fā)展的社會基礎和可行途徑。當然,在我國改革發(fā)展的現(xiàn)階段,運用市場經濟規(guī)律大力發(fā)展經濟建設和實行按需分配似乎不是相容的,因此才有一些懷疑論者提出否定的觀點,將按勞分配和個體利益分配的因果關系置于一切關系之上的狹隘認識,忽略未來美好社會的遠大目標理想?;谶@一現(xiàn)實的因素,我們目前急需解決的認識問題主要有三個層面:
一是必須堅持共產主義的政治理想,一切實踐要以共產主義的政治理想作為指導思想,廣大黨政干部尤其需要如此。目前社會生產力水平和社會成員整體素質還不夠高的情況下,黨員領導干部只有一邊抓經濟建設、艱苦奮斗,一邊公而忘私、舍己為人,才能以身作則、樹立典范。堅持共產主義理想并不僅限于發(fā)展經濟,還要明確為什么發(fā)展經濟,為誰而發(fā)展經濟,更加遠大的、理想的目標是什么。只有明晰了這一點,共產黨的執(zhí)政宗旨才不會偏離應有的核心。
二是必須大力發(fā)展生產力,為滿足廣大群眾的合理化需求創(chuàng)造更多物質財富。鄧小平同志曾提出,推動社會的進步,發(fā)展才是硬道理。“發(fā)展”自然是指發(fā)展經濟,為社會創(chuàng)造更多物質財富,為奔向按需分配的理想目標而奠定物質基礎。按勞分配在現(xiàn)階段的相對合理性就在于它在一定時期內對于經濟發(fā)展的激發(fā)與促進作用。因此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按勞分配是必須的,它不僅是現(xiàn)階段的現(xiàn)實選擇,也是未來階段新分配制度的預設與鋪墊,是演進為按需分配的必經之路。
三是全面推進改革深入,加強社會綜合治理,促進社會的公正與公平,以合理的按需分配彌補按勞分配的缺陷與弊端,把我們的社會建設得更加和諧與美好。改革開放之前,社會側重追求分配公平,甚至于發(fā)展到“窮過渡”“吃大鍋飯”的極端平均主義。改革開放之后,在分配問題上,社會又側重效率,產生了一定的貧富分化。但從長遠來看,后者所導致的失誤可能會遠大于前者,因為前者通過政策調整還可以糾正;而后者則沒有那么容易和簡單,所造成的社會矛盾將更加多元和復雜。因此,在保證生產力發(fā)展的前提下,必須進行全方位的社會治理,必須將日漸做大的經濟“蛋糕”切得更好。這就要求必須通過頂層設計,并運用法制保障來實現(xiàn)社會財富的合理化再分配,才能使社會分配更趨公平與公正,使廣大勞動人民真正成為社會的主人,達到人人都能過上小康生活的既定目標,最終實現(xiàn)每個人的自由全面發(fā)展。
(作者分別為成都理工大學講師;成都理工大學副教授)
【參考文獻】
①《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年。
②《列寧選集》(第三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
責編/孫垚 美編/楊玲玲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