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人小傳
王非曼(1897~1977),幼名王淑靜,山東省德州齊河縣安頭鄉(xiāng)王舉人莊人,自幼在家鄉(xiāng)接受家學啟蒙教育,1923年考取官費赴美留學,獲哥倫比亞大學家政學碩士學位。1931年歸國,任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家政系教授,成為在中國大學中設家政學系的開先河者??谷諔?zhàn)爭爆發(fā)后隨校內遷,先后執(zhí)教于西安臨時大學、西北聯合大學、西北師范學院。王非曼傾心女師教學,不僅培養(yǎng)了一大批師范及中學家政學科教師,也通過言傳身教,在開啟女性智慧,提高女性社會能力和社會地位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推動作用。
王非曼在哥倫比亞大學校園內留影。
王非曼發(fā)表的《抗戰(zhàn)時期的家事教育》論文。
王非曼發(fā)表的《家事教育之重要及其實施》論文。
編者按
家政學研究有著重大的實踐價值和現實意義。作為朝陽產業(yè),家政行業(yè)日益滿足城市家庭育兒養(yǎng)老的現實需求,它的發(fā)展也越來越受到社會各界重視。放眼全球,國際家政教育發(fā)展迅速,美、日、北歐、菲律賓以及我國港臺地區(qū)均已建立了完備的家政教育體系,甚至有的院校還可以授予博士、碩士學位。我國家政學研究明顯不足,雖然20世紀上半葉曾有過一段家政高等教育歷史,但后來經歷了長達30多年的中斷和缺失,直到改革開放之后才有北京師范大學珠海分校、吉林農業(yè)大學、天津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等9所高校陸續(xù)開設家政學專業(yè)。其實早在1917年,天津直隸第一女子師范學校(河北師范大學前身)就設立了家事專修科,培養(yǎng)中等女校師資。1929年4月23日,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河北師范大學前身)設立家政系,成為中國自辦高校設立家政學系之肇始。作為創(chuàng)始人之一,王非曼教授為中國家政學的開拓與研究作出過重要貢獻。
風氣之先
出身于教育世家的王非曼,父親王祝晨是當時山東著名的教育家。她自幼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文化熏陶,養(yǎng)成了進取、自信、堅韌的個性。
1918年,王祝晨作為山東省議會議員,連同他人一起提交一份動議案,建議山東省公派官費赴海外留學,并增加女留學生名額。這份動議案幾經周折終獲省議會通過。而時年21歲的王非曼從父親信中得知這一消息后,做出了自己人生的一次重要選擇——離開家鄉(xiāng),外出求學。
按照信封上的地址,王非曼孤身一人前往濟南,找到了父親位于南關廣智院街的住所。穩(wěn)定之后,王祝晨安排女兒先在家自學。
1919年暑假過后,王非曼插班到濟南師范學校附屬小學六年級。由于前期文化基礎扎實,第二年暑假后,她考入濟南女中三年級。幾年的讀書經歷,使她不僅增長了知識,培養(yǎng)了能力,而且也逐漸成熟起來。
王非曼自幼裹腳,行動困難,受到民國放腳的影響,寒假期間,她大膽地走進了齊魯醫(yī)院外科,要求醫(yī)生為其做雙腳放開矯正手術。
此時,王非曼的腳骨已經定型,無法放開,聽聞醫(yī)生介紹,必須每只腳鋸掉三根腳趾方能完成手術。她二話沒說,就上了手術床。
手術成功了。盡管這給王非曼帶來終身痛苦,但她卻能真正像男子一樣闊步行走。
1923年,王非曼以全優(yōu)成績考上了山東全公費赴美留學生,成為山東省第一位留美女生。當年規(guī)定女留學生名額為六人,僅有兩名被錄取,王非曼名列第一。出國之前,她將自己的名字“王淑靜”改為“王非曼”,同年8月踏上了赴美的旅程。
美國的求學經歷雖然異常艱辛,但對于性格堅強、愛好學習的王非曼來說,也是一種快樂而充實的過程。剛到美國,她初選化學專業(yè),學校是麥卡萊斯特學院。在那里,她苦讀半年,攻克了語言關、知識關、學術關,最終以優(yōu)異成績順利畢業(yè),獲得學士學位。
1925年,王非曼考入明尼蘇達大學,攻讀家政學,三年后獲“家政學理學士”。但她并不十分滿意,又報考了哥倫比亞大學師范學院家政學系,并于1931年獲該學院的家政學碩士學位。
在美求學8年,王非曼對家政學情有獨鐘,雖然深受西方文化影響,但她始終懷揣著一顆愛國之心,并完成學業(yè)后回到國內。
1931年,王非曼應聘成為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位于天津)家政系教授。中國現代大學史上開設家政學系,河北女子師范學院是最早者之一。王非曼則是開風氣之先的女教授之一。當時的全國高校中,僅燕京大學在1923年設有家政系,創(chuàng)始人是美國俄勒岡州農業(yè)大學的家政學院院長梅蘭(AvaMylam),主要培養(yǎng)營養(yǎng)學和兒童發(fā)展學方面的人才,但其家政系并未單獨設立,而是隸屬于理學院。
1929年,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設立,齊國樑任院長,先設國文、家政兩系,并開始招收學生,旨在培養(yǎng)師范及中學校家政學科師資。1930年,學院增設英文、史地兩系,連同原有國文、家政兩系,共添招新生四班;1931年后又增設教育及音樂體育兩系,連原有國文、家政、英文、史地各系,共添招新生六班。至此,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形成了完整的教育教學體系,成為國內第二家設立家政系的高校。
河北省立女子師范學院家政系成立后,創(chuàng)始人齊國樑在此集聚了單貴我、云成麟、蘇吉亨、吳松珍、董善謀、孫家玉、程之淑、王非曼、羅德司吉(俄)等一大批家政學、教育學教師。而在幾位女教授之中,王非曼是最早海外留學歸來的一位。
在全體教師的努力下,家政系不遺余力地建立新的家政教育體系,培養(yǎng)家政師資,普及家政教育,其核心不僅是培養(yǎng)具有女德、家事知識、家庭技能的獨立自主的現代家庭婦女,更要通過新女性改造家庭,進而改造社會,以深刻改變國民的知識結構、思想觀念、價值取向和文化心理,為民族復興培植根基。
1934年,在程之淑、王非曼的帶領下,家政系師生對天津家庭展開了調查,并最終制定了家庭改良的方案。1936年春,學院在天津“設立婦女民眾學校,先謀婦女之解放而造就全民教育之先聲”,以4個月為一期,采取研討式教學,向缺乏文化的勞動婦女普及家事知識。在隨后的教學過程中,王非曼不僅培養(yǎng)了一大批師范及中學家政學科教師,更以言傳身教在啟發(fā)女性智慧、提高女性社會能力和社會地位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貢獻。
從1931年到1937年,家政系發(fā)展態(tài)勢良好,課程設置、學生實踐、日常教學日益規(guī)范化,畢業(yè)學生一度供不應求,躋身于全國家事教育的領導地位。
天津淪陷前夕,齊國樑帶領學院部分師生內遷大西北,家政系單獨保留,齊國樑始終擔任該系主任,教師主要有程之淑、王非曼等人。1937年秋,西安臨時大學成立,下設的教育學院149人中,家政系有40人。1938年上學期,家政系除借讀生、旁聽生外,有正式學生6人,出現了辦學困難的狀況。在齊國樑及王非曼等人的共同努力下,1940年度第一學期,就讀家政系學生增至44人。
抗戰(zhàn)期間,家政系規(guī)定了這樣的教學目標:造就中等學校家事教育師資;養(yǎng)成家庭善良主婦及賢慈母性;訓練家政學術專門人才;培養(yǎng)家庭改進之倡導者。這不僅在于培養(yǎng)學生以科學的方法解決家事上各種問題的能力,更希望以社教方式改進一般家庭,推動社會改良。其訓練方針為:涵養(yǎng)服務社會、家庭及教養(yǎng)子女之健全人格;鍛煉勝于職務之堅強體魄;養(yǎng)成服膺家事教育之專業(yè)信念;陶冶勤于操作之勞動習慣;培植適于任務之知識技能;陶鑄尋求真理之科學頭腦;培養(yǎng)改進家庭之領導精神。
家政系注重實踐教學,設有多個實驗室,如兒童保育實驗室,招收兩歲以上、未滿四歲的兒童,旨在“補助家庭教育之不足,增加母親工作之效率。注重實驗……對于兒童注重科學的養(yǎng)護,活潑之指導,環(huán)境力求生動,設備力求適宜”。作為家政系骨干教師,王非曼以家政系教學目的為目標,注重學生訓練,經常深入一線了解情況,指導學生實踐。
國家危難,家政系師生不是閉門只讀圣賢書,而是毅然投入民族解放斗爭之中,他們組織抗敵后援會,開展募捐、獻金、義捐、義賣等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初,家政系學生鑒于前方抗戰(zhàn)將士急需鞋襪,便將平日烹飪、縫紉實習成績全部獻出義賣,包括餅干、花生餅、牛肉干、花生糖、香園醬、花生醬、蛋糕等數十種食品,以及嬰兒服裝、兒童服裝、桌布、靠墊等大批精美服飾,先后義賣三次,所得款項以置備鞋襪,全部捐贈給抗戰(zhàn)將士。1942年暑假,王非曼隨團訪問延安,近40天的參觀訪問,給她留下了深刻印象,而訪問團的師生中就有共產黨員。
家政系雖歷經磨難,但依舊堅持辦學,為我國西北地區(qū)培養(yǎng)了一大批師范及中學家政學科教師,且影響日益壯大。1944年秋,甘肅省政府教育廳下令各女子師范學校加授家事學科,并一直保留下來。1946年3月13日,西北師范學院發(fā)布公告:“聘果沈初先生為勞作專修科教授兼主任,月薪伍佰陸拾元,三十五年六月一日起改聘王非曼先生為家政系教授兼主任,孫之淑先生為家政系教授,均自三十五年八月一日起至三十六年七月三十一日止,仍支原薪。”
此后,王非曼任西北師范學院家政系教授兼系主任。
王非曼一直深受父親王祝晨的革命情結影響。早在“五四”運動中,王祝晨就同學生站在一起進行演講,王非曼和弟弟王宏也一同參加游行和演說。1927年,王祝晨到廣州積極投身革命,并與周恩來交往密切。1946年,他在山東濟南中學和齊魯中學任教,積極宣傳毛澤東著作和思想。新中國成立后,他當選為山東省第一、第二屆人大代表、人民委員會委員,省政協(xié)第一、第二、第三屆副主席,第一屆全國人大代表,提出編修地方志的提案得到周恩來總理的首肯和高度贊揚。
王非曼的初戀是留法學生,在回國參加革命活動的過程中犧牲。她的丈夫慈冰如是山東省茌平縣人,在美獲博士學位后回國任教。夫婦倆后來在美國定居,王非曼曾幾次想回國任教,但始終沒有實現,直至晚年她仍時刻掛念著自己的祖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