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之思
王非曼從事家政教育與研究工作近20年,主要教授家庭布置、家庭管理、服裝學、高級服裝學、織品與衣服等課目。她編著的《家庭布置》《家庭管理》《織品與衣服》《服裝學原理》,均被印成講義,只因國難當頭,沒有正式出版。
1933年10月1日,天津《大公報·婦女與家庭》刊登了王非曼的《家政在社會中的位置》一文。她從中國人對衣、食、住的無知和女子對家事的錯誤認識談起,指出家政對人們生活以及家庭的重要性。“我們要想滿足衣、食、住的目的,沒有家政科是不能夠成功的。甚至于我們的民族,若不從家政做起,是沒法強健的。我們以后要糾正看不起家政的錯誤,應當把家政和其他的科學一樣的看重。要知道治家不是一件平常的事,若把它當作一種科學去研究,是和研究其他的科學一樣,可以增長生活的價值的。同時家政給我們很多的出路——解決我們職業(yè)的問題——并且使我們對于社會有所貢獻。”
王非曼指出,中國不重視家政有兩點原因。一是中國雖是文明古國,但以衣、食、住三者來講,卻遠趕不上其他后起國家,國人向來沒有把衣、食、住看成是一件值得研究的事,不知道這其中也包含著很多原理。不按原理去做,沒有新意,結果導致稍有資財的中國人都喜歡住洋房、吃西餐、穿洋服。究其原因,外國把衣、食、住看成一種科學,在大學里和其他學科一樣受到重視。“我們想要改良衣、食、住,就非根本承認家政不可。我們想要給婦女們找尋一個出路,亦非根本承認家政不可。家政的主要目的是治家,治家包括衣、食、住和兒童的養(yǎng)育。”
1936年,《教育雜志》第12期刊登了王非曼《家事教育之重要及其實施》一文。她指出:“家庭是國家的基本組織。一個國家若要強盛,則其國內所有家庭必須良好。這理由是很明顯的,因為一個人的家庭如治理不善,其家庭教育大概是不會有的,決難養(yǎng)成健全的國民;而他在社會上服務,精神上多少要受點影響,減低工作的效率。這對于國家社會,都是十分不利的。”
家事教育對于當時中國社會的重要性,王非曼歸結為五點——
第一,家事教育可以養(yǎng)成健全國民。兒童是國家的未來,“做父母”本是一樁不容易的事,而國人卻偏偏忽視這一點,認為只要是個成人,好像就有資格去教養(yǎng)兒童,至于如何教養(yǎng),如何培育,事先既沒有準備,事后更不加研究。于是,兒童無論生理方面,還是心理方面,均因未受到正當適宜的陶冶,而發(fā)生了許多缺陷。如今要挽救民族危機,最根本的辦法就是培養(yǎng)健全國民,而欲養(yǎng)成健全國民,家事教育則非常重要。
第二,家事教育能夠促進家庭工藝發(fā)展。紡線織布等老法,不能與舶來品抗衡,我們不必再去提倡,但許多家庭生活的日常用品,可以用本地原料,自己制造,不必去購用,或雇人去做?,F今學校女生,回到家庭,往往連簡單的衣服也不會縫,極屬不是。學校對女生應厲行家事教育,使她們對家庭工藝有相當的知識和技能,這樣,對于家庭經濟也有所幫助。
第三,家事教育能夠增加生活效能。我國家庭生活大都是習俗相沿,現在需要在經濟方面、管理方面及其他方面徹底改造,加以“科學化”。而所謂生活科學化,即生活合于衛(wèi)生,合于經濟,且合于高尚的理想。家庭成員欲有力量為社會服務,則家庭生活的效能必先增高,而欲達此期望,家事教育不可缺少。
第四,家事教育能夠改變家庭生活態(tài)度。以前,我國家庭生活是“各人自掃門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F在,社會關系日漸復雜,一個家庭的幸福,必須以社會的幸福為歸依,例如衛(wèi)生,無論一個家庭如何去注意,倘使社會上的其他人,皆不講求,終不能達到目的。由此可知,家庭生活不可僅限于一家一戶,我國許多家庭往往與社會生活不能調適,發(fā)生種種糾紛,這是應予補救的。
第五,家事教育能夠促進國家義務的完成。國家是若干家庭組合而成的,如果家庭治理得好,家庭與家庭之間一致,沒有利害關系沖突,都以謀社會幸福為目的,則國家統(tǒng)一當無絲毫問題。國家觀念的養(yǎng)成,國家義務的履行,都是家事教育中的重要部分。
1939年,第2卷第25期的《教育通訊》(漢口)刊登了王非曼《抗戰(zhàn)時期的家事教育》一文。她認為,抗戰(zhàn)時期的家事教育比以前更不被重視,應當設法補救,這樣可以增加抗戰(zhàn)建國的力量。究其原因,有如下三點——
第一,此前的中國大學均位于大都市,吃穿用的購買很方便?,F在,大都市皆淪陷,遷移于偏僻之地的大學女生,自己連面條都不會煮,衣服破爛后,能夠縫補的也不多見,更別談獨立縫制衣服。與西方女性相比,中國女性在艱苦環(huán)境下,獨立生活的能力比較欠缺。第二,中國政府素來不重視女子家事教育,而整個社會也不提倡、不鼓勵女子的家事教育,所以才促成如今的后果。近年來,雖然各地女子師范和女子中學相應添設了家事課程,但因為師資的缺乏、當局的忽視,實施效果并不好。第三,如今的一般女子輕視家事,總認為家事實屬平常,不值得學習與研究。
而在王非曼心中,家事教育對于抗戰(zhàn)時期的中國尤為重要。“抗戰(zhàn)建國需要全國男女同胞的總動員,人人應當盡其人力物力以幫助國家。無論誰都不應當袖手旁觀,無論誰做的事也不應當和抗戰(zhàn)建國的目標相沖突。一個家庭的內助不好,往往阻礙男子對于國家社會服務的力量。在抗戰(zhàn)建國的時期,女子至少應當有獨立生活的能力,免去男子時時發(fā)生內顧之憂,影響其對于抗戰(zhàn)建國的貢獻。女子若再能幫助男子促成抗戰(zhàn)建國的偉大使命,這更是國家社會所希望的了?,F在抗戰(zhàn)已經到了很嚴重的階段,無論住在后方或戰(zhàn)區(qū),家庭都應當有經濟自足的能力,以免金錢外溢。家庭為國家的元氣,抗戰(zhàn)建國力量之所從出。家庭的衣、食、住,家庭衛(wèi)生,兒童養(yǎng)育以及其他,皆有積極提倡改良之必要。提高家庭的力量即所以提高社會,更進一步即所以促進抗戰(zhàn)建國的完成。”
王非曼在《怎樣研究家政學?》一文中從“家政學的范圍”“織品與衣服的研究法”“家庭布置和管理的研究法”“營養(yǎng)學和烹飪的研究法”“家政學與家庭生活”等五個方面,就如何研究家政學進行了詳細闡釋。她說:“家庭是社會的反映,家庭若好則由家庭所產出的國民必好。一個國家的國民皆好,一個國家便不會不好。所以家政學的研究在吾國刻不容緩。在家政學尚未發(fā)展以前,先討論研究家政學的方法并引起研究家政學的興趣,我以為這是再恰當的機會也沒有的了。”她甚至認為,家政學的研究范圍應該包括自然科學、社會科學和美術。
在教學實踐上,王非曼非常注重所講課程的實用性,她編寫的《家庭布置》《家庭管理》《織品與衣服》《服裝學原理》等教材,都圍繞對將來生活中、教學中有用這一目的而展開。比如,她的譯作《實用服裝學》,其中關于“人的身材與衣服設計”的內容非常實用,圖文并茂,講解清楚明白。
王非曼是女子師范及家政教育的積極推動者,為當時中國的社會發(fā)展、女子進步以及抗戰(zhàn)救國培養(yǎng)了大批家事人才。在20多年家政學習、教學、研究的過程中,她積累了豐富的教學經驗,形成了實用的教育思想,既注重理論學習,又講求動手實踐。更難能可貴的是,她將家事學習提高到提升國民素質、挽救民族危亡的高度。
(作者:戴建兵,系河北師范大學黨委書記;王永顏,系河北師范大學教育學院副教授,中國史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博士后。本文系河北省社會科學基金項目課題。)
(本版圖片均為資料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