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給側改革》,滕泰、 范必等著,東方出版社
供給與需求的自動平衡機制和最終均衡狀態(tài)
一旦一種產業(yè)的生產技術普及到一定程度,進入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形成產能和產量過剩,不但原投入的生產要素報酬不能及時回收,而且大量生產要素無法充分就業(yè),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的過程就會中斷。
如果一個經濟體中大部分行業(yè)處于新供給形成和供給擴張階段,這個經濟就會充滿活力,其經濟增長速度就會提高,整體運行趨勢是向上的;反之,如果一個經濟體的較多行業(yè)處于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這個經濟體的活力就會下降,其經濟增長速度就會降低,整體運行趨勢就會向下。
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任何一項社會主流技術和主流產業(yè),早晚都會進入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因此無論通過財政政策、貨幣政策刺激總需求,抑或是通過計劃手段增加或抑制老供給,都不可能從根本上解決技術周期和供給老化問題。同樣,當一個國家的經濟結構出了問題,有太多處于供給成熟和供給老化階段的產業(yè)時,無論是刺激需求還是各種計劃,都無法解決經濟結構轉型的問題。反之,財政與貨幣政策刺激雖然可以在短期內吸收部分過剩產能,但從長期看可能反而進一步鼓勵了過剩產能擴張,加劇供需矛盾,阻礙長期的經濟結構調整,并且削弱經濟的自我循環(huán)能力。而行政計劃或經濟史上的產業(yè)政策,除了20世紀60年代的日本之外也很少有成功的案例。
在實踐中,真正有效應對經濟增速下降的辦法,是吸引社會資源創(chuàng)造新供給,并讓新供給創(chuàng)造新需求,如此才能使經濟盡快恢復到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的理想運行軌道上。為了刺激新供給,讓新供給創(chuàng)造新需求,新供給主義經濟學提出的正確做法是通過“放松供給約束”的系列政策大幅度降低企業(yè)生產成本,打破生產銷售僵局,讓市場通過成本價格傳導機制快速消化過剩產品,在較短時期內恢復均衡,并通過要素轉移更新供給結構。
新供給創(chuàng)造新需求,不僅在宏觀上是恢復經濟均衡的必然循環(huán),在微觀上也一樣。一旦資本、資源、勞動開始向新供給集中,老產業(yè)的產能過剩將自然消除,整個經濟不但恢復均衡,而且將開始新的增長。
總之,新供給主義經濟學認為,供給與需求動態(tài)均衡的打破屬于經濟增長過程中的階段性、局部性問題,技術擴散和產業(yè)生命周期密不可分。生產過剩是相對的,階段性和局部的供需矛盾可以隨著資源逐步向新產業(yè)領域配置而消解。當宏觀經濟從供給到需求的傳導過程遇到阻礙時,既不應當用帶有計劃經濟色彩的手段比如產業(yè)政策去徹底破壞市場機制,也不應當用傳統(tǒng)凱恩斯主義的手段人為擴大舊產業(yè)和舊經濟的總需求,而應當通過“放開新產業(yè)供給約束、減少新經濟供給抑制”的方式,為市場釋放新供給創(chuàng)造條件,引導新供給創(chuàng)造新需求,最終通過經濟供給和需求結構的調整,讓經濟回到“供給自動創(chuàng)造需求”的理想運行軌道,恢復“供給與需求的自動平衡機制和最終均衡狀態(tài)”。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研究,應該避免三個誤區(qū)
雖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經”是好經,但一不小心被念歪了也不行。在今后的供給側改革研究中,需要避免三個誤區(qū)。
第一個誤區(qū),就是不能再繼續(xù)炒作概念。那些沒有理論體系的概念炒作、沒有政策可操作性的空口號,或者東拼西湊、東拉西扯的瞎解釋就沒有意義了,應該把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理論體系加以完善,并從實踐上沿著市場化的方向、沿著五大財富源泉的脈絡,結合重點行業(yè)和重點領域一個個、一步步地推向深入,落到實處。
第二個誤區(qū),就是不能讓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回到計劃經濟或產業(yè)規(guī)劃的老路上。有報道說,供給側結構改革就是“新計劃經濟”,這顯然是誤解,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還是要放手給市場,正所謂微觀政策要活,讓財富源泉充分涌流。
第三個誤區(qū),就是不能把供給側改革和需求管理對立起來。之前凱恩斯主義總需求管理被用過頭的時候,批判糾正一下是有必要的;現(xiàn)在供給側改革已經成為主流經濟政策思想,再繼續(xù)跟著批評需求管理就可能走到另一個錯誤的方向了。供給和需求應互相促進,各有積極作用。
(作者為萬博新經濟研究院院長,復旦大學、中國人民大學、中央財經大學兼職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