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暮鄉(xiāng)關何處是,熟溪橋上盡鄉(xiāng)愁……
800年,對于流淌著的熟溪水,僅僅是它一個凝眸的瞬間。河面上的那座風雨之橋——熟溪橋,誰也數(shù)不清,那斑駁的橋板承載過多少武義百姓的匆匆步履,那漆紅的橋蓋見證過多少返鄉(xiāng)游子的款款深情。
熟溪橋,武義的象征,滿載著武義人的鄉(xiāng)愁,見證了一座小城的前世今生、滄桑繁盛。它,砌石為墩、架木為梁,始建于南宋開禧年間,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它,多災多難,曾多次毀于水火,但卻在社會各界的傾情幫助下,屢毀屢建,至今仍然巍巍聳立,橫跨熟溪;它,承載歲月的深沉記憶,依舊人來人往,川流不息,如彩虹臥波,似川上畫舫。
穿越八百年 古橋成鄉(xiāng)愁
“百尺長虹鎖碧流,蘆汀荻浦凈寒秋……遙見船從橋下過,恍疑人向鏡中游”。木石結構的廊橋建有雙層樓閣,其上屋頂重檐、屋角飛翹,處處透露出的歷史氣息彌漫在整個武義縣城的中心,這座藝術珍品更是武義千年歷史最為標志的見證。
熟溪古時叫做“武陽川”,相傳只要河中有水,兩岸稻谷皆熟,故而改名為熟溪。由于熟溪橫貫武義城區(qū),給兩岸交通帶來不便,南宋開禧三年(1207年),為免除百姓涉水過河之苦,武義縣主簿石宗玉獻薪俸,籌款項,主持建造了一座九孔十墩的木橋。從此,南北天塹變通途,這座木橋的完工,在武義的歷史上寫下了輝煌的一筆。百姓感恩石宗玉主簿,尊稱該橋為“石公橋”,至今橋中央還高懸著一塊牌匾“源溯石公”。
到明代萬歷四年(1576年),加了橋屋,成了風雨廊橋。古橋歷經八百年的風雨滄桑,屢建屢毀,屢毀屢建,就是在近代也不乏厄運。民國三十一年(1942年),古橋又遭日軍破壞,拆毀橋屋,以鋪鐵軌運螢石,還在橋頭修筑了碉堡。抗戰(zhàn)勝利后,大橋得以重新修復開通。新中國誕生后,古橋真正枯木逢春,得到應有的重視和保護。建國以來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葺,1986年落架大修,橋梁、枕木、鋪板、橋屋等全部去腐換新。橋兩端各列石獅一對,使橋更具民族特色。橋中樓閣加高,易名為“歲豐閣”,著名書法家沙孟海先生欣然為此閣題匾。沙老的題匾和駱恒光、金鑒才、葉一葦、姜東舒、郭仲選、劉江等名家的書法各具風骨,為古橋增添了一道亮麗的文化風景。
熟溪橋現(xiàn)存建筑是1946年按清乾隆時重建之原樣修建的木石結構廊橋,南北走向,橫跨熟溪,全長140米,橋面寬4.80米,通高13.40米,九孔十墩。橋兩側間隔設置條凳,供游人休息,條凳把廊橋分成三道,古時兩旁走行人,中間通車馬,現(xiàn)只允許行人通行觀賞,橋身兩旁設有獨具江南特色的木欄桿。如今,沿著青石板臺階走上古橋,憑欄遠眺,可以盡覽武義小城的美景。
情牽眾人心 重修續(xù)鄉(xiāng)愁
熟溪橋在武義人的眼里,跟“鄉(xiāng)愁”二字緊密相連,它承載著很多人一輩子的記憶。“從小在熟溪橋邊長大,我最愛熟溪橋的夏天。小時候,我常在夏天晚上卷著草席,在橋板上席地而睡。橋兩邊的木凳上坐滿了人,拉著家常。橋頭商販吆喝叫賣聲,非常熱鬧。”今年70歲的市民老陳深情回憶道。
然而一場百年難遇的特大暴雨,扯斷了武義人的鄉(xiāng)愁。
2000年6月23日,因連降暴雨,洪水暴漲,熟溪橋中段被洪水沖毀倒塌。
鄢東良《2000,我的橋殤記憶》一文回憶當時橋斷慘景——
我駐足距熟溪橋不足百米的河邊。此時熟溪河兩岸早已站滿好幾千人。我憂心忡忡的盯著河面,但見殷濁的洪流,挾裹著樹木荊棘還有農作物,以極快地速度向下游方向挺進,死命的纏住橋身不放。很快,熟溪橋就只露出中間亭閣的飛翹屋角。威猛的洪水肆無忌憚的狂歡咆哮,狠狠地拍打河邊石砌護堤,連續(xù)發(fā)出“轟噠、轟噠”的刺耳聲響,令人不寒而栗驚恐不安。沒有人嘻笑逐鬧,人們把憂哀的目光聚焦在古橋身上。
傍晚時分,天空云層依然墨黑濃稠,雨卻突然停了。都說人的靈性會預感即將發(fā)生的一場災難,緊張神色涂滿每張守望大橋的人們的臉。大家也許在祈禱:蒼天啊,佑我古橋平安無恙!又一陣洪峰隆隆到來,其快猶如電掣。災難的到來也往往是在瞬間。此時我和人們突然望見,洪水中有一條十幾米長的鐵制采沙船,從上游像一頭猛獸直撲大橋而來,似乎要給毫無抵抗力量的大橋最后致命的一擊。在人群中突然集體暴發(fā)出的“哎呀!”一聲中,采沙船“嘭”的撞上了一個位于中心部位的橋墩,隨著這聲巨響,廊橋古風古韻的翹角屋頂被洪水不費吹灰之力掀倒卷去,傾刻不見了蹤影。
“熟溪橋斷了?!”消息傳開,武義人為此牽腸掛肚,許多人扼腕嘆息,許多人掩面而泣。許多民眾冒雨前來看望她、安慰她,看到她魂斷熟溪,食無甘味。“熟溪橋是武義的象征,武義不能沒有熟溪橋!重修熟溪橋……”800多歲的熟溪橋,陪伴著一代又一代的武義百姓,承載著民眾許多的幸福記憶,日積月累,澆筑了難舍難分的情緣,修復熟溪橋成了武義人共同的心聲,如熟溪水的洪流,匯成了磅礴的力量。
6月24日,洪水未歇,熟溪橋的搶救和重建規(guī)劃就開始了。縣政府成立了搶險、搶修領導小組。駐金某部200余名官兵開赴現(xiàn)場搶險,省、市有關部門領導趕赴熟溪橋視察災情,指導搶修,帶頭捐款。“五十元、一百元、二百元……”從政府到民間,從領導到百姓,動人的捐款場面在武川大地上演繹。在短短的時間里,募捐辦公室就收到了來自全縣父老鄉(xiāng)親的200多萬元捐款。一筆筆捐款,一個個愛心,都是為了一個共同的心愿——讓熟溪橋重放光彩!不足2月,個人捐款百元以上者2000余人,其中武義籍臺胞43人;單位(集體)萬元以上30余家。
三百多天的修復中,日出前,不少百姓來到這里,盼望著熟溪橋早日光彩重現(xiàn);日落后,許多群眾依依離開,回眸著,期待著看到熟溪橋落日余暉里的美麗倩影。2001年5月28日,熟溪橋修復竣工后開放,八方群眾前來觀賞,人聲鼎沸,盛況空前……輕扶橋欄,拂過欄板,熟溪橋仿佛在眼前“活”了過來,就像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與眾人交談,將昔日的繁盛與今日新意向大家娓娓道來。
古橋淌古韻 煥發(fā)新活力
熟溪兩岸梧桐垂蔭,樹下人們家長里短;溪水里孩童們嬉戲打鬧,與魚蝦來一場零距離接觸;一輛輛旅游大巴載著游客前來觀光打卡……旗袍、正裝;孩童、青年;早秋之夜,熟溪橋上扎堆擠滿了拍照留念的人們,也有手牽著手倚坐橋邊的愛侶輕輕密語。如今,熟溪橋成了武義市民和游客茶余飯后休閑打卡地。
隨著經濟發(fā)展和城市規(guī)模的擴大,熟溪兩岸的武義核心主城區(qū)人口越來越密集,交通擁擠。為暢通兩岸交通、改善人居環(huán)境,2016年,縣政府投資1個多億,啟動熟溪濱水景觀游步道系統(tǒng)工程,在沿熟溪兩岸(溫泉橋至長安橋段)建設景觀游步道,美化、綠化、亮化兩岸環(huán)境,形成了七公里休閑步行、文化走廊濱水景觀步行環(huán)。熟溪濱水步道工程實施后,武義主城區(qū)環(huán)境得到大幅改善,市民休閑空間明顯擴展,夜晚的“溫泉名城”更加璀璨奪目。
對于武義人來說,只要她在,鄉(xiāng)愁就有所依靠,思念就有所依存。對于游客來說,熟溪橋,就好像是武義的定義,來過了這座橋,才不枉此行。如今,武義人的熟溪橋伴隨著改革開放的腳步,昂首跨步走近新時代!
(周星亮 潘劉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