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數據要素參與分配是社會主義經濟規(guī)律和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在要求。一方面,隨著數據的不斷發(fā)展和完善,它越來越成為一種生產力,成為創(chuàng)造財富的一種手段,這決定了數據參與分配的必要性;另一方面,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發(fā)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要求,因此,數據作為一種新的生產要素也應參與分配。在承認數據參與分配的同時,應該堅持按勞分配并有效運用政府的宏觀調控手段,從而確保實現共同富裕。
關鍵詞:按勞分配 生產要素 現實生產力
【中圖分類號】F04 【文獻標識碼】A
邏輯前提:數據越來越成為一種生產力
參與分配的邏輯前提是能夠創(chuàng)造生產力、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數據本身并不是直接的現實生產力,而是一種潛在的生產力。數據從潛在的生產力轉為現實的生產力,必須將數據物化在勞動者、勞動資料以及勞動對象等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上,即數據必須在生產過程中滲透在生產力的基本要素中才能轉化為實際的生產能力。
一是數據必須與勞動者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現代化大生產對勞動者綜合素質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一切生產要素都只有與勞動者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數據與勞動者相結合也就是數據被勞動者掌握和運用,變成實際的勞動技能和技巧的過程。勞動者掌握數據不僅可以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還可以有效提高勞動者的生產效率。隨著勞動者掌握的數據越豐富,勞動技能就越嫻熟,創(chuàng)造財富的能力也就越強。
二是數據必須與勞動資料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勞動資料越先進,創(chuàng)造的生產力就越豐富。數據與勞動資料相結合,就是數據物化到勞動資料上,改變生產資料的性質和水平的過程。勞動工具是勞動資料的主要部分,勞動工具的革新和改進有利于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數據與勞動工具,尤其是現代智能工具的深度融合,將進一步推動勞動工具發(fā)生最新革命。勞動工具的數據化,將極大地提升勞動資料的質量和生產效率,進而推動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
三是數據必須與勞動對象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勞動對象的數量越多、種類越豐富、質量越好以及附加值越高,其生產力就越強。數據與勞動對象相結合,就是數據物化到勞動對象上,改變勞動對象狀況和擴大勞動對象范圍的過程。隨著現代化生產的發(fā)展,以新材料為主的新型勞動對象的比重逐漸提高。數據的廣泛運用不僅可以拓寬傳統(tǒng)勞動對象的種類和數量、形成新的勞動對象,而且數據物化到新型勞動對象上還會形成更為新型的勞動對象,提升原來勞動對象的附加值,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
四是數據必須與科學技術相結合才能轉化為現實生產力??茖W技術是當今社會的第一生產力,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數據本身也是一種科學技術,它與其他先進科學技術有機結合可以更好推動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加速科學技術與生產相結合,從而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
現實要求:數據要素必須參與分配
數據作為新時代一種重要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有利于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分配制度,也是體現數據所有權歸屬不同主體的利益要求、促進新時代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選擇。
一是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有利于完善我國現階段的分配制度。一定的分配制度是由一定的所有制制度決定的。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強調,要堅持“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fā)展,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等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多種分配方式并存”關鍵是要解決好按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的問題。進入新時代,數據越來越成為一種重要的生產要素,創(chuàng)造物質財富的能力隨著經濟社會發(fā)展愈來愈突出。因此,將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符合我國現階段完善分配制度的內在要求。
二是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體現數據所有權歸屬不同主體的利益要求。如果某種生產要素沒有被不同主體占有,那么它就算創(chuàng)造再多的財富,也不會參與分配。同時如果生產要素歸屬于同一個主體,無論是在私有制還是公有制的經濟結構中,也不會存在參與分配的問題。因此,生產要素參與分配要以生產要素所有權歸屬于不同的主體為前提。數據的所有權歸屬于不同的主體,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數據這種生產要素所有權內在的一種權能。如果不允許數據生產要素參與收入分配,數據占有者將不會主動讓出數據的所有權,進而數據占有者與數據購買者之間的矛盾將無法得到有效解決,從而數據就難以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到生產過程。因此,在數據所有權歸屬于不同主體的情況下,要想充分發(fā)揮數據生產要素的作用,就必須承認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三是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是推動新時代生產力發(fā)展的必然選擇。在新時代,我國的生產力發(fā)展取得了顯著成就,但依然沒有改變我國仍處于并將長期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國情。繼續(xù)發(fā)展生產力仍然是我國現階段的根本任務。發(fā)展生產力需要調動一切積極因素,這既需要繼續(xù)用好傳統(tǒng)的生產要素,也需要保護新興的生產要素。數據不僅通過改變或者優(yōu)化生產力的基本要素,間接推動生產力發(fā)展,而且數據也逐漸發(fā)展成為產業(yè),直接推動生產力的發(fā)展。因此,在新時代,推動生產力繼續(xù)發(fā)展需要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
路徑思考:數據要素參與分配需要關注的問題
推動數據要素參與分配的路徑選擇,既需要承認數據在推動生產力發(fā)展過程中所發(fā)揮的重要作用,也需要堅持按勞分配和按數據要素分配相結合,還需要更好發(fā)揮政府的調控作用,從而確保既充分調動一切積極因素服務于經濟高質量發(fā)展。
一是健全數據要素由市場評價貢獻、按貢獻決定報酬的機制。我們要注重通過市場決定性作用的發(fā)揮體現數據生產要素的價值。數據參與分配的前提是數據所有權被不同的主體占有,但如何參與分配以及分配多少要根據市場經濟的有關規(guī)律來決定。一方面,數據參與分配要由市場來評價貢獻。數據必須通過市場評價完成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也就是說,要在生產過程中創(chuàng)造出市場承認的財富,才能參與分配,否則作為一般意義的普通數據是無法參與分配的。另一方面,數據分配必須按貢獻決定報酬。數據要素參與分配的多少與數據在社會生產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財富成正相關,即按貢獻的多少決定報酬??傊?,在新時代發(fā)揮數據這種生產要素推動生產力發(fā)展的作用,除了在理論上需要確認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更需要在實踐上探索有效的分配形式并制定合理的分配比例,從而確保數據要素在推動社會生產力發(fā)展的過程中發(fā)揮最大作用。
二是堅持按勞分配和按數據要素分配相結合。我國的基本經濟制度為“按勞分配為主體、多種分配方式并存”。實行這一分配制度,必須將按勞分配和按生產要素分配有機結合起來。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要更好實現數據作為生產要素參與分配,必須承認,勞動依然是推動經濟發(fā)展和社會進步最基本和最根本的手段;必須承認,抽象勞動是創(chuàng)造價值的源泉。因此,數據要素參與分配,不僅必須堅持按勞分配為主體,也必須堅持同按勞分配原則的有機結合。
三是更好發(fā)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推動了社會生產力的發(fā)展,理應參與分配。但數據作為生產要素歸屬于不同的主體,而每一個主體占有的數據質量和數量差別很大,從而導致人們之間收入差距的擴大。社會主義的本質是要實現共同富裕,這就要求在推進數據要素參與分配的同時,積極發(fā)揮政府的宏觀調控作用。具體來講,就是在再分配的過程中,政府通過加強稅收、轉移支付、補貼等各種手段進行調控,從而縮小因為數據參與分配而可能帶來的收入差距過大,逐步實現共同富裕。
【本文作者為四川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四川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祝林林對本文亦有貢獻】
參考文獻
[1]衛(wèi)興華:《我國現階段收入分配制度的理論與實際問題》,《經濟學動態(tài)》,2004年第4期。
責編:臧雪文 / 蔡圣楠
聲明:本文為《國家治理》周刊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國家治理周刊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