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抵抗日本帝國主義者的野蠻侵略,北平地區(qū)人民前仆后繼,英勇奮斗,流血犧牲,進行了不屈不撓的斗爭。從九一八事變后學生南下示威到聲勢浩大的一二九運動,從盧溝橋的抗日烽火到平西、平北等抗日根據(jù)地的創(chuàng)建,從公開的武裝斗爭到各種形式的隱蔽斗爭,譜寫了一曲曲全民抗戰(zhàn)的壯麗凱歌。“長城抗戰(zhàn)”“大刀隊”“盧溝橋”成為全中國人民英勇反抗日本侵略的象征,吉鴻昌、佟麟閣、趙登禹、白乙化等抗日英烈,成為北京這座具有光榮愛國主義傳統(tǒng)城市的驕傲,陳垣、齊白石、藍公武等文化名人成為堅守民族氣節(jié)、挺起不屈脊梁的杰出代表,鄧玉芬、楊金花、馬福等成為人民踴躍支前的模范人物,由此也形成了北平抗戰(zhàn)時期獨具特色的紅色文化。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核心。愛國主義精神已深深植根于中華民族心中,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陸游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位卑未敢忘憂國”“夜闌臥聽風吹雨,鐵馬冰河入夢來”,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林則徐的“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岳飛的《滿江紅》,方志敏的《可愛的中國》,都是愛國主義的生動篇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永續(xù)發(fā)展的強大精神力量。
在那個血雨腥風的年代,面對民族存亡的空前危機,中國人民的愛國熱情像火山一樣迸發(fā)出來。全體中華兒女眾志成城、共御外侮,為民族而戰(zhàn),為祖國而戰(zhàn),為尊嚴而戰(zhàn),匯聚起氣勢磅礴的力量。中國人民抱定了“我們萬眾一心,冒著敵人的炮火前進”的決心,抱定血戰(zhàn)到底、抗戰(zhàn)到底的信念,譜寫了驚天地、泣鬼神的愛國主義篇章。
我們看到,九一八事變后,北平學生奮勇當先,走上街頭,振臂高呼:“誓死救國”“對日宣戰(zhàn)”,號召“我們要對自己宣誓,即便是中國人死得只剩我一個人,我也要負起救中國的責任來” 。因國民黨政府不抵抗,清華大學講師吳其昌憤然絕食,大批學生南下示威,表達對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行徑的極度憤慨和共靖國難的決心。華北危在旦夕,北平學生悲憤喊出:“華北之大,已經(jīng)安放不得一張平靜的書桌了!”,一二九運動爆發(fā),極大地推動了全國人民的抗日救亡運動。馮玉祥“以抗日為第一要事;不抗日,惟死而已。”,組織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奮勇殺敵。“是好男兒,舍身報國”的吉鴻昌在就義時喊出:“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國破尚如此,我何惜此頭?”北平左翼文化人士以文藝為武器,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成為文化界抗日救國的一道獨特風景線……這種偉大的愛國主義精神,在抗日戰(zhàn)爭時期達到全新的高度。正如毛澤東同志所說:“這個戰(zhàn)爭促進中國人民的覺悟和團結的程度,是近百年來中國人民的一切偉大的斗爭沒有一次比得上的。” 中國共產(chǎn)黨積極倡導、促成、維護抗日民族統(tǒng)一戰(zhàn)線,最大限度地動員了全國軍民共同抗戰(zhàn),匯成抗日救國的滾滾洪流。中國人民抗日戰(zhàn)爭的偉大勝利充分表明,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抗日戰(zhàn)爭勝利的決定因素。
視死如歸、寧死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
民族氣節(jié)是為了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在敵人威逼利誘面前絕不屈服、絕不低頭、視死如歸、勇往直前的精神品質。中華民族歷來崇尚氣節(jié),視“氣節(jié)重如泰山,利欲輕如鴻毛”,以“玉碎不改其白,竹焚不毀其節(jié)”為美德,善養(yǎng)“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氣。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魯仲連義不帝秦、蘇武入胡節(jié)不辱、陶淵明不為五斗米折腰、李白不愿摧眉折腰侍權貴、文天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于謙“粉身碎骨渾不怕,只留清白在人間”……都是中華兒女講正氣、重操守、守名節(jié)的典型,是我們中華民族最可寶貴的精神財富。
“時窮節(jié)乃見,一一垂丹青。”抗日戰(zhàn)爭期間,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極其殘暴,以慘絕人寰的手段對待中國人民,企圖以屠殺和死亡讓中國人民屈服。面對侵略者的屠刀,中華兒女始終恪守民族大義、維護民族尊嚴、奮起民族抗爭,“寧作戰(zhàn)死鬼,不當亡國奴”,充分展示了堅貞不屈的民族氣節(jié)。在北平,就有這樣一個特殊的群體,他們雖不曾持槍殺敵,但以書齋作戰(zhàn)場,以紙筆為武器,以知識分子“辨忠奸,明是非,知去就”的獨特個性和“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愛國情懷,或殫精竭慮口誅筆伐,或傳道授業(yè)培育后學,寫就一曲曲書生報國的壯歌。
著名歷史學家陳垣藏身敵城,身處危境,保持氣節(jié),閉門謝客,潛心著述,提倡經(jīng)世致用和“有意義之史學”。在講壇上,他大講抗清不仕的顧炎武的《日知錄》和抗清民族英雄全祖望的《鮚埼亭集》,激勵學生愛國。同時,他對宋、元、明、清之際動亂歷史進行考察,以尚未被世人注意的宗教史為主要研究對象,以史為鑒,影射現(xiàn)實,褒揚忠貞,貶斥奸逆,并以此作為報國之道,表現(xiàn)了高度的愛國精神和民族氣節(jié)。中國大學教授藍公武在課堂上公開宣傳抗日,怒斥漢奸,寧愿全家餓死, 也堅決不收漢奸送來的東西。著名京劇大師程硯秋寧死槍下,也絕不給日本人唱戲,并決定罷歌息舞,遠離塵囂,避居青龍橋,歸耕務農(nóng),堅持不為敵人演出。國畫大師齊白石不事敵偽,節(jié)操自守,正氣凜然,并以紙筆為武器,怒斥日偽,曾賦詩“壽高不死羞為賊,不丑長安作餓饕”,表達自己寧可餓死,絕不作取悅于敵人當漢奸賣國求榮之事的決心。國畫大師張大千拒絕出任日本藝術畫院院長,寧死也不做漢奸!京劇藝術家楊小樓在古都淪陷時,毅然息演,宣泄國仇家恨……他們雖不曾戰(zhàn)場殺敵,但以自己獨特的方式,始終挺起不屈的脊梁。
不畏強暴、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
“天地英雄氣,千秋尚凜然”。抗日戰(zhàn)爭期間,面對勢力強大、兇惡殘暴、滅絕人性的日本侵略者,無數(shù)中華兒女以血肉之軀,抱著“爭著死,搶著死”的堅定意志,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鐵骨錚錚、視死如歸,奏響了氣壯山河的英雄凱歌。
1938年3月,毛澤東在延安追悼抗戰(zhàn)陣亡將士大會上曾感慨地說,從犧牲的將領到每一個戰(zhàn)士,他們無不給了全中國人民以崇高偉大的模范。中華民族決不是一群綿羊,而是富于民族自尊心與人類正義心的偉大民族,為了民族自尊與人類正義,為了中國人一定要生活在自己的土地上,決不讓日本法西斯不付重大代價達到其無法無天的目的。我們的方法就是戰(zhàn)爭與犧牲,拿戰(zhàn)爭對抗戰(zhàn)爭,拿革命的正義戰(zhàn)對抗野蠻的侵略戰(zhàn),這種精神,我們民族的數(shù)千年歷史已經(jīng)證明,現(xiàn)在再來一次偉大的證明。
在京華大地上,也涌現(xiàn)出一批不畏強暴、以身殉國的英雄模范。盧溝橋事變爆發(fā)后,中國守軍29軍副軍長佟麟閣在戰(zhàn)前曾說過:“戰(zhàn)死者光榮,偷生者恥辱;榮辱系于一人者輕,而系于國家民族者重。國家多難,軍人應當馬革裹尸,以死報國。”在南苑保衛(wèi)戰(zhàn)中,他率軍英勇抵抗。激戰(zhàn)中腿部受傷,仍堅持戰(zhàn)斗,后頭部又受重創(chuàng),壯烈犧牲,時年45歲。132師師長趙登禹在指揮部隊后撤時,也壯烈犧牲,時年39 歲。人稱“小白龍”的白乙化,在1929年考入中國大學,當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后,他就向校長申訴:“大敵當前,還能有心求學嗎?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吾當先去殺敵,再來求學,如能戰(zhàn)死在抗日殺敵的戰(zhàn)場上,余愿得償矣!”盧溝橋事變后,他組織抗日先鋒隊抵抗日軍侵略,后擔任八路軍冀熱察挺進軍平北軍分區(qū)第十團團長,轉戰(zhàn)豐灤密。1941年2月在馬營西北的降蓬山戰(zhàn)斗中,壯烈犧牲,時年30歲。人稱“智勇包司令”的包森,作戰(zhàn)勇敢、戰(zhàn)功赫赫。其中以1942年1月燕山口內果河沿一役最為有名,包森以七個連兵力,斃俘敵偽中佐以下官兵近千人,創(chuàng)造以少勝多、以弱勝強的奇跡。1942年2月17日,包森率部在遵化野瓠山同日軍相遇,被狙擊手冷槍射中胸部,壯烈殉國,年僅31歲。還有同狼牙山五壯士同樣悲壯的老帽山六壯士,“寧可站著死,也不跪著生!”的劉恭,寧死不屈的晉耀臣……正所謂“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正是靠著這種同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英雄氣概,中國人民才戰(zhàn)勝了強大的侵略者。
百折不撓、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艱難困苦,玉汝于成。中華民族之所以屢經(jīng)挫折而不屈,屢受磨難而不衰,靠的就是自尊自信、奮發(fā)圖強、百折不饒、堅忍不拔的必勝信念。
信念如炬,九死未悔。從日本軍國主義侵略者的鐵蹄踏進中國大地之時起,中國人民就開展了抗擊侵略者的偉大斗爭,無論條件多么艱苦,無論戰(zhàn)爭多么殘酷,無論犧牲多么巨大,中國人民從沒動搖光復河山的決心。華北平原上的一個莊戶人家寫下這樣一副對聯(lián):“萬眾一心保障國家獨立,百折不撓爭取民族解放”;橫批是:“抗戰(zhàn)到底”。這是中華兒女同日本侵略者血戰(zhàn)到底的怒吼,是中華民族抗戰(zhàn)必勝的宣言。
抗戰(zhàn)初期,國內出現(xiàn)了“亡國論”和“速勝論”的錯誤觀點,有的認為“中國武器不如人,戰(zhàn)必敗。”“再戰(zhàn)必亡”,有的認為“只要打三個月,國際局勢一定變化,蘇聯(lián)一定出兵,戰(zhàn)爭就可解決”。面對這種局面,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chǎn)黨人,以必勝信念和卓絕智慧,提出持久抗戰(zhàn)的正確方針,得出最后勝利必將屬于中國的結論。1938年1月,毛澤東同梁漱溟談話時,就抗戰(zhàn)前途問題非??隙ǖ卣f:“中國的前途大可不必悲觀,應該非常樂觀,最終中國必勝,日本必敗,只能是這個結局,別的可能性不存在。”五六月間,毛澤東作了《論持久戰(zhàn)》的長篇講演,科學預見抗日戰(zhàn)爭將經(jīng)過戰(zhàn)略防御、戰(zhàn)略相持、戰(zhàn)略反攻三個階段,并明確指出:抗日戰(zhàn)爭是持久的,最后勝利屬于中國。
這一重大戰(zhàn)略方針,極大增強了人們堅持抗戰(zhàn)的決心和信心,廣大軍民排除“亡國論”“速勝論”“投降論”的干擾,始終堅持抗戰(zhàn)、反對投降,堅持團結、反對分裂,堅持進步、反對倒退,特別是在戰(zhàn)略防御和相持階段,面對侵略者慘絕人寰的“囚籠政策”“三光政策”和鐵壁合圍、瘋狂掃蕩等,全體軍民抱著必勝信念,堅持抗戰(zhàn),一致對敵,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終于戰(zhàn)勝困難,渡過難關,迎來了勝利的曙光。
在平郊,面對日偽的五次“治安強化”運動,抗日軍民團結一致,采取機動靈活的戰(zhàn)法,反“掃蕩”、反“封鎖”、反“蠶食”,同敵人進行殊死斗爭。廣大人民踴躍支前,英雄母親鄧玉芬把丈夫和5個孩子送上前線,全部戰(zhàn)死沙場;延慶海坨山五里坡的楊金花為保護文件勇跳山崖;順義焦莊戶村黨支部書記馬福以地道為依托,與八路軍并肩戰(zhàn)斗,被譽為“人民第一堡壘”。同時,根據(jù)地通過建設“三三制”、精兵簡政、減租減息、整頓三風、大生產(chǎn)運動等,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度過了抗日戰(zhàn)爭最艱苦的歲月。正是靠著這種頑強斗志和必勝信念,使得中華民族面對窮兇極惡的敵人堅持奮戰(zhàn)到底,最終贏得了抗日戰(zhàn)爭的輝煌勝利。
(作者宋淑玉,為北京聯(lián)合大學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