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南昌5月28日電 題:甘祖昌、龔全珍夫婦:并蒂蓮花初心紅
新華社記者賴星
甘祖昌(右)、龔全珍夫婦(資料照片)。新華社發(fā)
并蒂蓮花映日開,本色不改初心紅。
他,一位開國少將,1957年帶領全家從新疆回到江西省蓮花縣老家重新當農(nóng)民,“將軍農(nóng)民”甘祖昌的事跡由此傳遍大江南北。
她,一位知識女性,跟隨丈夫返鄉(xiāng)扎根貧苦山區(qū),投身教育事業(yè),九旬高齡時榮獲全國道德模范,被習近平總書記親切地稱為“老阿姨”。
甘祖昌、龔全珍夫婦以革命為媒,成為相守一生的同志伴侶,共同譜寫了“萬里征程為初心,夫妻接力踐使命”的動人篇章。
“如今,父親離開我們已經(jīng)35年了,每到他的祭日,母親都會把兒女子孫聚在一起緬懷父親。而這時候,我們議論最多的就是,父親究竟是一個什么樣的人?”64歲的甘仁榮是甘祖昌、龔全珍夫婦的二女兒,她在2012年退休后,致力于甘祖昌事跡的收集整理工作。
甘祖昌,1905年出生在萍鄉(xiāng)市蓮花縣坊樓鎮(zhèn)沿背村的一戶貧苦家庭。1927年8月,甘祖昌加入了中國共產(chǎn)黨,1928年參加中國工農(nóng)紅軍,新中國成立后任新疆軍區(qū)后勤部部長,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他曾多次負傷,革命足跡遍布大半個中國。
龔全珍,1923年出生在山東煙臺的一戶工人家庭。1945年,她被西北大學教育系錄取。新中國成立后,大學畢業(yè)的她響應號召來到邊疆,在新疆軍區(qū)八一子弟學校當了一名老師,1953年與甘祖昌結為夫妻。
在新疆工作時期,甘祖昌因工受傷落下了腦震蕩后遺癥,為不影響部隊工作,他多次向組織遞交辭職回鄉(xiāng)務農(nóng)的報告。1957年,組織終于同意了他的申請,他帶著全家老少回到家鄉(xiāng)沿背村當農(nóng)民。
回家才兩天,甘祖昌就領著子女下地干活。他一生艱苦樸素,但對人民群眾卻非??犊瑖野l(fā)給他的工資,也被他當作“集體財產(chǎn)”,幾乎全部用于為家鄉(xiāng)修水利、買化肥、辦工廠、慰問軍烈屬和扶貧濟困上。
龔全珍則全心全意投入教育事業(yè),通過教書育人的方式,和丈夫一樣實現(xiàn)了為鄉(xiāng)親服務的愿望。她曾任蓮花縣南陂小學校長,在鄉(xiāng)村教師的平凡崗位上奉獻數(shù)十載。
“領了工資,買了化肥農(nóng)藥,送給貧困戶。”1986年將軍辭世,一句囑咐,龔全珍默默銘記,并延續(xù)著將軍的高尚品德。
“我不能庸庸碌碌過日子,應以戰(zhàn)斗的姿態(tài)向死神挑戰(zhàn);我不能在日常生活中沉淪,要抽出主要時間來工作。”這是龔全珍老人1997年4月10日在日記中的一句話。
多年來,龔全珍積極開展革命傳統(tǒng)教育和理想信念教育,傾力捐資助學、扶貧濟困,開辦“龔全珍工作室”服務社區(qū)、服務群眾,從青春歲月到耄耋之年,為廣大群眾做了大量的實事好事,受到當?shù)馗刹咳罕姷淖鹁春蛺鄞鳌}徣錁s獲全國道德模范、全國優(yōu)秀共產(chǎn)黨員等稱號, 甘祖昌、龔全珍榮獲最美奮斗者稱號。
甘祖昌、龔全珍夫婦就像一面永不褪色的旗幟,為廣大黨員干部樹立了光輝的典范。在位于蓮花縣的甘祖昌干部學院內(nèi),甘祖昌家鄉(xiāng)村民自排自演的紅色教育題材采茶劇《并蒂蓮花》廣受學員好評,他們用通俗易懂的群眾語言講述甘祖昌夫婦工作、生活的真實點滴。
“村民們的演出把甘祖昌、龔全珍夫婦艱苦奮斗、淡泊名利、大公無私、助人濟困的高貴品德詮釋得淋漓盡致,讓我們深受感動,觸及靈魂。”觀看完《并蒂蓮花》的演出后,江西省信訪局二級調(diào)研員陳華在學習心得上這樣寫道。
殘荷,雖失去春夏時的風采,卻堅持挺住,不怕秋風的襲擊,它要把最美好的東西留給人們,在挖出一擔擔潔白的蓮藕時才倒下,它奉獻了一生,人也該有這種精神。這是龔全珍老人在日記里寫的,也是她最喜歡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