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代青年被認為是網絡社會的原住民,相較于其他群體,其更容易受網絡的影響。近年來,青年“摸魚”行為引發(fā)了大眾持續(xù)關注與討論。個別青年“摸魚”是欲達而不求速、從眾的比較、“反卷”的表達等社會心態(tài)的反映,源于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思政課參與不足以及錯誤義利觀誤導等因素。個別青年陷入“摸魚”誤區(qū),既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整體環(huán)境因素。助力青年走出“摸魚”泥淖,需要國家、學校、家庭等多方合力。
【關鍵詞】“摸魚” 青年心理 “大思政課”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C913.5 【文獻標識碼】A
“摸魚”出自“渾水摸魚”,原指人趁形勢混亂私自攫取利益,現引申為在工作中偷懶,不認真不出力,具有一定的貶義性,常用于網友的自我調侃。“摸魚”可以用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也指學生上課期間利用手機、電腦等智能設備進行與課程無關的活動。當代青年被認為是網絡社會的原住民,相較于其他群體,其更容易受網絡的影響。近年來,青年“摸魚”行為引發(fā)了大眾持續(xù)關注與討論。
部分青年“摸魚”的心理狀態(tài)
欲達而不求速。成本效益理論是經濟學的重要范疇。通常情況下,生產成本與產出效益的關系背反。在網絡社會,時間成本的管理已愈發(fā)由傳統(tǒng)成本轉為傳統(tǒng)成本和機會成本交織。只要時間成本相對低廉,“摸魚者”便有尋租機會成本之隙,通過營造虛假勤奮的形象來實現自我滿足。例如,有人在朋友圈發(fā)布堆滿文件的圖片,再配個癱倒的表情包,以示自己很努力、很辛苦,而實情卻可能是工作遠未達標。持“摸魚”態(tài)度的部分青年滿足于“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鐘”,用畸形行動博取所謂的心理滿足,奮斗的形式大于內容。而一旦時間成本消耗殆盡,“摸魚者”便不得不通過“糊弄”來勉強完成任務。部分青年陷入這種“泥淖”,短期內也許能達到某種“欲”與“達”的矛盾和解,但長此以往則會損害身心健康。
從眾的比較。網絡空間中價值觀相近的青年集聚于社群平臺,憑借文字、表情、音視頻互刷、點贊等行為完成對彼此身份的指認,并不自覺將其嫁接到現實的人際交往中。網絡的虛擬性、裝飾性、不確定性等可能會加劇青年現實生活中的負面情緒,使其容易轉去求助或依賴網絡空間中的“人設”。比如,個別青年可能會受“別人發(fā)了加班的朋友圈而我不發(fā)仿佛我就沒有努力”的心理影響,隨即通過做出勤奮的樣子來掩蓋行動不足的事實,以求得“圈內人”的心理認同。這種話語層面的“釋放”無疑為好逸惡勞者提供了粉飾懶惰的托辭。
從眾俗稱“隨大流”,是在群體壓力下, 個體在認知、判斷、信念與行為等方面自愿地與群體中的多數人保持一致的現象。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表現為個體的意見與行為和群體中的多數人相符合的從眾是一種非常微妙的社會影響形式。人們在群體中做的一些事是從眾的,他們會在真實或想象的群體壓力下采取行動或態(tài)度。通常,我們周圍的人不會對我們發(fā)號施令或明確要求我們按某種方式行事,但他們的行為卻的的確確地傳達了一套我們難以抗拒的期望和社會規(guī)范。大量的研究表明,文化對人的行為的塑造超乎我們的想象,且在不同文化下對從眾的評價是不一樣的。人們都喜歡自己周圍的人具有可預測性,支持共同的社會規(guī)范并盡量減少偏離這些規(guī)范,可能有助于協(xié)調該群體應對外部威脅。關于從眾的研究也一再證實,那些不從眾者在實驗情境中和日常生活中都容易受到群體其他成員的排斥和孤立,這種排斥和孤立對不從眾者來說是痛苦的和厭惡的。因此,一些人認為被自己的團隊所接受,擁有良好的聲譽是一件具有價值的事情,求得“圈內人”的心理認同具有其自身的功能性,但是我們要對我們付出的真實成本有足夠的謹慎和適時的調整。
“反卷”的表達。亞里士多德從政治學角度曾給“善”作過界定,“政治學上的善就是正義,正義以公共利益為依歸”。馬克思主義理論為人類社會實現實質公平正義提供了新的現實圖景和實踐路徑。當前,隨著我國改革進入深水區(qū)和攻堅期,一些深層次的矛盾和問題開始不斷顯現,就業(yè)、教育、住房、醫(yī)療、婚戀、甚至養(yǎng)老等問題成為青年普遍關心、關注的重要問題。剛步入社會的青年人面臨著多重壓力,因此產生較為普遍的恐慌感和焦慮情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人的成長進步是需要一定的壓力,壓力能夠讓人們不斷突破自我,邁向人生的更高階段,但需要注意的是壓力是否在人們的承受范圍之內。一些青年試圖通過“休閑”來釋放壓力。“摸魚者”更在意的也許并不是結果,而是過程中的“獲得感”。這種看似“心卷而身不卷”的自我矛盾現象,是青年群體的一種自戀意識的表達,也是青年間歇性自我休息或自我安慰的表現,釋放出的是希望被理解、被接納的信號。
部分青年“摸魚”的社會因素
發(fā)展不平衡不充分容易引發(fā)個別青年對“不確定性”的防御心理。心理學家發(fā)現在國家層面中不確定性規(guī)避與經濟的發(fā)展水平沒有太大關系。也就是說,經濟發(fā)展水平無論好與弱的國家,同樣存在不確定性規(guī)避強和不確定規(guī)避弱的情況。特定現象的出現根源于特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恩格斯在《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的發(fā)展》一書中指出:“社會地位和歐文相同的大多數人都認為,工業(yè)革命只是便于渾水摸魚和大發(fā)橫財的一片混亂。”這里“摸魚”的人專指當時引發(fā)社會變革的以投機心理趁亂“撈一把”的小資產者。改革開放初期,我國經濟、社會百廢待興,“摸魚者”的空間相對較小。當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①經濟全球化和層出不窮的不確定性事件,使得不平衡不充分在一定范圍異化為“求平衡、求充分”卻“不得”后,內部相互擠壓、傾軋、偽裝的心態(tài),現象化為“內卷”“摸魚”“劃水”等非理性內耗。加之部分青年囿于自身知識水平能力局限,雖然在短期內無法實現經濟或社會地位的躍升,卻又不肯輕易放棄現有的某種固化狀態(tài)、跳不出既定的舒適區(qū),進而出現了“摸魚”現象。
思政課的參與不足容易導致個別青年價值觀偏差。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大思政課’我們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現實結合起來。”“思政課不僅應該在課堂上講,也應該在社會生活中來講。”思政課的思想性、政治性、科學性、理論性、價值性、實踐性的基本屬性只有在教與學的互動中才能得以實現。沒有學生主動、真心、深入的參與,思政課就會變成教師單向度的“灌輸”,教育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負責思政課的教師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以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道德觀和法律觀為主要內容,更好地發(fā)揮課程思政的育人功能,通過在實踐中進一步深化對課程思政的認識,探索課程思政建設規(guī)律,在遵循規(guī)律的基礎上大膽創(chuàng)新,加強課程思政的供給側改革,提升課程思政的品質和育人效能,幫助青年樹立崇高的理想信念,加強思想品德修養(yǎng)。
錯誤義利觀誤導容易促使個別青年精神放逐。家庭作為青年義利沖突價值判斷的第一所“學校”,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功能。新時代青年成長于中國經濟社會發(fā)展的最好時期,成長發(fā)展的物質條件極大改善,對美好生活的追求與向往更加強烈。社會開放程度的提高推動了青年對個人和社會、犧牲和奉獻、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等的多重理解,促使其追求不同角色的價值實現。在義利觀方面,“摸魚者”舍棄社會公共價值的“義”而追逐私人價值的“利”。部分青年容易受偏執(zhí)的成功觀、錯誤的合作觀、淡漠的責任觀、狹隘的勞動觀等觀念的誤導,一方面渴望被眾星捧月,急切期望獲得他人的認可、獲得快速上升的渠道;另一方面卻又知識體系單一、社會實踐不足、勞動技能匱乏,于是在激烈的社會競爭中容易產生恐慌、無助的情緒,遭遇失敗后又極易放棄,“摸魚”由此成為這種狀態(tài)下精神放逐的理由。
多方合力,引導青年擺脫“摸魚”泥淖
青年是標志時代的最靈敏的晴雨表,青年的健康成長始終是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部分青年陷入“摸魚”誤區(qū),既有個人原因,也有社會整體環(huán)境因素。未來,助力青年走出“摸魚”泥淖,需要國家、學校、家庭等多方合力。
國家層面,應疏通青年成長發(fā)展的痛點、堵點。政府應精準有效實施宏觀調控,大力解決困擾青年發(fā)展的“急難愁盼”問題,疏通青年成長發(fā)展的痛點、堵點,為其提供勞有所獲、住有所居、心有所盼的發(fā)展生活環(huán)境。企業(yè)應積極優(yōu)化管理,正確處理好權責關系,兼顧效率和公平,自覺抵制“唯GDP”“唯KPI”的短視行為以及擠占公共資源、尋租乃至造假等違法行為,創(chuàng)設通過誠實勞動、合法經營、艱苦奮斗、求實創(chuàng)新實現自我價值的清朗環(huán)境。此外,市場經濟催生了多元的價值觀念,互聯網打破了傳統(tǒng)的時空概念。因此,一方面要尊重市場經濟規(guī)律,深化完善人才評價機制,給予青年發(fā)展以平等的機會。另一方面要解放思想,破除圈層固化,鼓勵青年錘煉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等優(yōu)秀品格。
學校層面,應講好用好新時代“大思政課”。“大思政課”能夠實現思政課程、專業(yè)課程以及各類課程的深度協(xié)同,引導青年確立正確的人生價值目標,激勵青年將自己的夢想與祖國和人民的命運緊密相連,實現從知識到能力再到價值的提升。首先,要全面提升思政課教學質量。在教學內容方面,“大思政課”要堅持問題導向、關注社會現實、倡導實踐檢驗,積極回答中國之問、時代之問、學生之問??梢园褮v史變遷融入教學內容,讓學生深刻了解黨史、新中國史、改革開放史、社會主義發(fā)展史和中華文明史,深化對共產黨執(zhí)政規(guī)律、社會主義建設規(guī)律、人類社會發(fā)展規(guī)律的理解,教育引導學生樹立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其次,要推進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應按照不同學段學生身心特點和成長發(fā)展規(guī)律,循序漸進、螺旋上升、有針對性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比如,小學階段提倡故事性參與、初中階段提倡情景式參與、高中階段提倡議題式參與、大學階段提倡調研式參與,實現理論與實踐的結合。最后,要積極探索傳統(tǒng)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發(fā)展。掌握話語權被很多學者認為是意識形態(tài)傳播的主要方式。未來,應充分運用各種新媒體新技術,用好基于優(yōu)質在線資源的線上線下混合式教學,以立體化、可視化教學方式實現思政課入腦、入心、入行動,使互聯網這個最大變量成為思政課改革的最大增量。
家庭方面,應著力培育青年“能吃苦、肯奮斗”的良好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家庭教育中父母的言談舉止、對生活諸事的處理方式、對待他人的態(tài)度等細節(jié)都深深映射到孩子的成長行為中。因此,首先要發(fā)揮家教示范作用。家長要堅持行為自律,通過書籍伴讀、話題討論、共同勞動等方式助力青年形成良好的作息習慣、思維習慣、勞動習慣等,使青年能夠不斷克服前進過程中的“本領恐慌”,健康地成長成才。其次要涵養(yǎng)優(yōu)良家風。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孩子們從牙牙學語起就開始接受家教,有什么樣的家教,就有什么樣的人。”我國歷來有重視家風建設的傳統(tǒng),家庭教育已經成為推進以德樹人、全面育人的首要陣地。只有在青年心里埋下“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種子,才能避免其遇到困難就“摸魚”、碰到競爭就“躺平”、小有進步就“凡爾賽”、感覺不公就抱怨“割韭菜”的現象。最后要形成良好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溫馨、親切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有助于化解青年的疲憊和壓力。如果家庭成員能夠及時捕捉到青年網言網語中的真實情感,并將其負面影響消融在良好的家庭語言環(huán)境中,將在很大程度上助力青年的情緒調整。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青年、熱情關懷青年、充分信任青年,鮮明提出黨管青年原則,大力倡導青年優(yōu)先發(fā)展理念,推動青年發(fā)展事業(yè)實現全方位進步、取得歷史性成就。新時代的中國青年生逢中華民族發(fā)展的最好時期,擁有更優(yōu)越的發(fā)展環(huán)境、更廣闊的成長空間,面臨著建功立業(yè)的難得人生際遇,也肩負著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時代重任。未來,廣大青年應牢牢抓住機會,找準屬于自己的位置,懷抱夢想又腳踏實地,敢想敢為又善作善成,努力實現精神富饒和自我超越,展現青春最美的模樣。
(作者為山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燕山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注: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高校思政研究專項“高校網絡意識形態(tài)安全風險治理路徑研究”(項目編號:21VSZ029)和北京高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協(xié)同創(chuàng)新中心(清華大學)、燕山大學教改研究項目“高校‘大思政課’推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建設‘三進’典型案例研究”階段性成果】
【注釋】
①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1頁。
責編/孫渴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復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