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8又粗又硬又大又爽又长国产,色久网站,国产免费自拍视频,无码国产一区流畅有码av,Comwww在线播放,美女网站黄页免费,国产免费观看a∧wwwww.

網(wǎng)站首頁 | 網(wǎng)站地圖

大國新村
首頁 > 理論前沿 > 深度原創(chuàng) > 正文

莊子的道德境界與自在人生

【摘要】道家學(xué)派又稱老莊學(xué)派。莊子是道家學(xué)派中的第二號人物,他在老子之后繼承和拓展了老子的學(xué)說,對中國思想文化產(chǎn)生了巨大影響。在人生哲學(xué)方面,莊子不僅建構(gòu)了自己的道德境界,而且在這種道德境界理論指引下,莊子努力踐行其道德學(xué)說,形成了一種自在人生的范式。莊子不僅是一位道家道德境界學(xué)說的締造者,也是一位自在人生的實踐者,其人生思想和行為對后世的中國文人產(chǎn)生了極為重要的影響。

【關(guān)鍵詞】莊子  道德境界  自在人生    

【中圖分類號】B223.5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莊子的道德境界

一提到道德境界,自然就會想到馮友蘭先生的人生境界說。馮友蘭先生把人生境界劃分為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四個級別,從自然境界開始逐級提升。正如學(xué)者柴文華指出:“馮友蘭的道德境界從人的社會性出發(fā),肯定了公而忘私、舍生取義的價值,這是對儒家傳統(tǒng)思想或價值理念的提升。”①然而,本文所謂的道德境界特指老莊的道德境界,與儒家的道德境界名同而實異。

據(jù)《莊子·山木》②篇記載,有一天莊子一行在大山中行走,看見了一棵枝葉盛茂的大樹。伐木者走到樹前并沒有細(xì)致觀看就繼續(xù)向前走去。有人問他為什么不細(xì)致查看。伐木者說:“(此樹)無所可用。”莊子感慨說:“此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莊子一行走出山中,住在故人之家。故人非常欣喜,讓豎子殺雁來招待莊子。豎子問:“其一能鳴,其一不能鳴,請奚殺?”主人說:“殺不能鳴者。”第二天,弟子問莊子說:“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終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將何處?”莊子笑著說:“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材與不材之間,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 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鄉(xiāng)乎!”在某些特殊時期,論者根據(jù)“周將處乎材與不材之間”一語判定莊子是一個混世主義者、滑頭主義者,其實莊子是在開玩笑,他的中心意思還是希望弟子能夠堅守“道德之鄉(xiāng)”。此處的“道德之鄉(xiāng)”等同于本文的道德境界。老莊的道德不同于儒家的道德,儒家的道德是仁義道德或倫理道德,而老莊的道德則是自然道德。

道在老子哲學(xué)中占有最為重要的地位,被老子賦予了哲學(xué)意義。老子反復(fù)強調(diào),道是不可名狀的,通行本《老子》第一章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第十四章曰:“其上不皦,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復(fù)歸于無物。是謂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迎之不見其首,隨之不見其后。”第二十一章曰:“道之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盡管道是不可名狀的,但老子還是不斷地嘗試用“水”“嬰兒”“玄牝”等去比擬道。莊子繼承了老子的道,他在《大宗師》中對道進(jìn)行了自己的定義:“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可傳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見;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于上古而不為老。”莊子對道的界定比老子顯得具體,他強調(diào)道無處不在?!吨庇巍吩唬?ldquo;東郭子問于莊子曰:‘所謂道,惡乎在?’莊子曰:‘無所不在。’東郭子曰:‘期而后可。’莊子曰:‘在螻蟻。’曰:‘何其下邪?’曰:‘在稊稗。’曰:‘何其愈下邪?’曰:‘在瓦甓。’曰:‘何其愈甚邪?’曰:‘在屎溺。’東郭子不應(yīng)。”在東郭子聽來,莊子的言說每況愈下,讓人難以接受。莊子想強調(diào)的是大道具有普遍性,天下萬物無不體現(xiàn)出大道的存在。

莊子塑造了一群體道之人,把他們稱為至人、神人、圣人和真人。《逍遙游》曰:“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故曰: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此處第一次出現(xiàn)了至人、神人、圣人三種人。《逍遙游》又曰:“‘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膚若冰雪,淖約若處子。不食五谷,吸風(fēng)飲露。乘云氣,御飛龍,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癘而年谷熟。’吾以是狂而不信也。”《齊物論》曰:“至人神矣!大澤焚而不能熱,河漢沍而不能寒,疾雷破山飄風(fēng)振海而不能驚。若然者,乘云氣,騎日月,而游乎四海之外。死生無變于己,而況利害之端乎!”從這兩處看,至人和神人的本領(lǐng)非常接近。真人則出現(xiàn)在《大宗師》中。這些體道之人是莊子根據(jù)古老的神話傳說、運用三言手法所塑造的理想人格。世界上雖然沒有這樣的體道之人,但體道之人的文學(xué)形象對后世道教神仙說和文學(xué)創(chuàng)作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雖然世俗之人無法成為至人、神人,但世俗之人通過一定的修煉也可能在短時間內(nèi)體驗到道的境界。《齊物論》曰:“南郭子綦隱機而坐,仰天而噓,荅焉似喪其耦。顏成子游立侍乎前,曰:‘何居乎?形固可使如槁木,而心固可使如死灰乎?今之隱機者,非昔之隱機者也。’子綦曰:‘偃,不亦善乎,而問之也!今者吾喪我,汝知之乎?’”《人間世》載:“仲尼曰:‘若一志,無聽之以耳而聽之以心,無聽之以心而聽之以氣!聽止于耳,心止于符。氣也者,虛而待物者也。唯道集虛。虛者,心齋也。’”《大宗師》載:“顏回曰:‘墮肢體,黜聰明,離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謂坐忘。’”南郭子綦的吾喪我、孔子的心齋、顏回的坐忘,雖然名目不一,但從求道的角度看,彼此之間方法相通,利用這些方法能夠短暫體驗到大道的奇妙之境。

莊子的德也同樣導(dǎo)源于老子,相比于道,莊子更積極地發(fā)展了老子的德。《老子》第二十一章曰:“孔德之容,惟道是從。”《老子》第五十一章曰:“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道與德之間關(guān)系緊密,道在前,德在后,德乃是道在現(xiàn)實層面的落實。莊子的德論主要體現(xiàn)為安命思想?!兜鲁浞吩唬?ldquo;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莊子主張人對于無可奈何之事,安之順之。那么,人應(yīng)該如何去安命呢?縱觀《莊子》全書主要有兩種方式:一是用心若鏡,一是與物為春。“用心若鏡”出現(xiàn)在《應(yīng)帝王》中:“至人之用心若鏡,不將不迎,應(yīng)而不藏,故能勝物而不傷。”這里雖然是就至人說的,常人也可以嘗試做到用心若鏡。在《德充符》中作者并沒有提到用心若鏡這個詞,但兩次提到了水:“仲尼曰:‘人莫鑒于流水而鑒于止水,唯止能止眾止。受命于地,唯松柏獨也在冬夏青青;受命于天,唯舜獨也正,幸能正生,以正眾生。’”“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nèi)保之而外不蕩也。德者,成和之修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在沒有鏡子的時候,水平面也可以代替鏡子。“與物為春”出現(xiàn)在《德充符》中:“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dá)、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guī)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于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于心者也。是之謂才全。’”死生、存亡等事都是人力所不能改變的,人只能安命。但人又不是完全被動的安命,人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發(fā)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人不能讓事物擾亂和順的本性,在與物相接的時候,人可以保持春天一般的溫暖。

《天下》說莊子“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莊子之所以能夠如此,就因為莊子構(gòu)建了自己的道德境界。道德境界是莊子哲學(xué)的核心,莊子不僅希望世人能以他提出的道德境界作為各自人生的指針,同時,他自己也在用道德境界來指導(dǎo)自己的現(xiàn)實人生。當(dāng)?shù)赖戮辰缏鋵嵉浆F(xiàn)實人生時,莊子便有了與眾不同的人生追求。

莊子的自在人生

莊子對人生的痛苦和短促,有著比常人更為深刻而清醒的認(rèn)識。《齊物論》曰:“一受其成形,不忘以待盡。與物相刃相靡,其行盡如馳,而莫之能止,不亦悲乎!終身役役而不見其成功,苶然疲役而不知其所歸,可不哀邪!人謂之不死,奚益!其形化,其心與之然,可不謂大哀乎?人之生也,固若是芒乎?其我獨芒,而人亦有不芒者乎?”人這一生在莊子看來,既是短促的,又是飽受折磨的。人生在世,誰能不哀?誰能不芒?有人推斷莊子出身于貴族家庭,青少年時代的莊子,是不是像《紅樓夢》的作者曹雪芹一樣有一段紈绔子弟的生活,我們已經(jīng)無法知曉。我們所知道的是,莊子在一生中只做過一段時間的漆園吏,并沒有享受過錦衣玉食的生活,有時候貧窮到需要編織草鞋以維持生計。《列御寇》曰:“宋人有曹商者,為宋王使秦。其往也,得車數(shù)乘。王說之,益車百乘。反于宋,見莊子,曰:‘夫處窮閭阨巷,困窘織屨,槁項黃馘者,商之所短也;一悟萬乘之主,而從車百乘者,商之所長也。’”莊子也曾經(jīng)向監(jiān)河侯借貸,《外物》曰:“莊周家貧,故往貸粟于監(jiān)河侯。監(jiān)河侯曰:‘諾。我將得邑金,將貸子三百金,可乎?’莊周忿然作色曰:‘周昨來,有中道而呼者。周顧視車轍中,有鮒魚焉。周問之曰:‘鮒魚來!子何為者邪?’對曰:‘我,東海之波臣也。君豈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顯然莊子的生活已經(jīng)十分窘迫,不得不去求人。《山木》曰:“莊子衣大布而補之,正緳系履而過魏王。魏王曰:‘何先生之憊邪?’莊子曰:‘貧也,非憊也。士有道德不能行,憊也;衣弊履穿,貧也,非憊也;此所謂非遭時也。’”去見魏王的時候,莊子也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可穿。魏王看到莊子非常疲憊,莊子則堅持說自己只是清貧而不是疲憊。在清貧之境中,正是莊子獨特的道德意志支撐著他的行動。

莊子是平民階層的代表人物,他身處社會的下層,并不悲觀絕望。恰恰相反,莊子是一個樂天知命者,他的人生可以稱之為自在人生。莊子的自在人生體現(xiàn)在以下不同方面:

●莊子的仕隱觀

莊子鄙棄那些追求名譽地位、熱衷于聲色犬馬的世俗之人?!肚锼份d,面對楚國使者的邀請,莊子毫不猶豫地予以拒絕:“莊子釣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內(nèi)累矣!’莊子持竿不顧,曰:‘吾聞楚有神龜,死已三千歲矣,王巾笥而藏之廟堂之上。此龜者,寧其死為留骨而貴乎?寧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寧生而曳尾涂中。’莊子曰:‘往矣!吾將曳尾于涂中。’”《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也有一段類似的記載,說明司馬遷相信的確有過楚王禮聘莊子的故事。莊子面對楚相尊位和千金重利而不為所動,主動舍棄了富貴生活?!肚锼菲€有這樣一個故事,惠子相梁之時,莊子去拜見老朋友。有人對惠子說,莊子這次來可不是為了敘友情,而是想要取代你的相位,于是惠子大恐,命人在城市中搜查了三天三夜,并沒有找到莊子。三天之后,莊子突然現(xiàn)身,給惠子說了這樣一段話:“南方有鳥,其名為鹓鶵,子知之乎?夫鹓鶵,發(fā)于南海而飛于北海,非梧桐不止,非練實不食,非醴泉不飲。于是鴟得腐鼠,鹓鶵過之,仰而視之曰‘嚇!’今子欲以子之梁國而嚇我邪?”戰(zhàn)國七雄當(dāng)中,秦國、齊國、楚國三國最為強大,如果莊子真的拒絕過楚國相位,他自是看不上梁國相位的。作為莊子的老朋友,惠子竟然不懂莊子的內(nèi)心世界。

莊子雖然拒絕過楚國的相位,但他并不反對士人與統(tǒng)治者的合作?!度碎g世》借用孔子之口說:“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義也。子之愛親,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義也,無適而非君也,無所逃于天地之間。是之謂大戒。是以夫事其親者,不擇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夫事其君者,不擇事而安之,忠之盛也;自事其心者,哀樂不易施乎前,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為人臣、子者,固有所不得已。行事之情而忘其身,何暇至于悅生而惡死!”《莊子》中出現(xiàn)最多的人物之一就是孔子,然而《莊子》中的孔子有著不同的角色,唯有這一段最符合孔子的思想,這也反映出莊子對士子的理解和寬容。莊子自己不愿與統(tǒng)治者合作,但他并不反對士人進(jìn)入仕途。其實,莊子雖然追求逍遙自在的生活,但并非完全與政治絕緣,他也曾為了基本生存不得不選擇去做漆園吏。漆園吏這樣的身份,可以使其免于挨餓受凍,維持基本生存。當(dāng)然也就是僅此而已,莊子并不想借用任何一種職務(wù)去為個人謀取功名利祿。

●莊子的生死觀

生死問題是任何人都無法回避的大問題,它讓很多哲學(xué)家為之冥思苦想?!洞笞趲煛愤@樣說:“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這一句當(dāng)是莊子生死觀的綱領(lǐng)。人來自大自然,大自然給人以形體,讓人類在世間生存、休養(yǎng)、繁衍,大自然用年老狀態(tài)讓人類安度余生,讓人在死亡之后重新回歸于大自然。莊子對死亡的認(rèn)識也有一個變化的過程,《至樂》篇記載,莊子的妻子死后,惠子前來吊唁,莊子卻箕踞鼓盆而歌?;葑哟鬄椴粷M,他埋怨莊子說:“與人居,長子老身死,不哭亦足矣,又鼓盆而歌,不亦甚乎!”莊子回答說:“不然。是其始死也,我獨何能無概然!察其始而本無生;非徒無生也,而本無形;非徒無形也,而本無氣。雜乎芒芴之間,變而有氣,氣變而有形,形變而有生,今又變而之死,是相與為春秋冬夏四時行也。人且偃然寢于巨室,而我噭噭然隨而哭之,自以為不通乎命,故止也。”莊子在妻子死后“獨何能無概然”,說明他并不是不通人情世故的人,他也有像普通人一樣的悲傷。當(dāng)他在思考中認(rèn)識到生命來源于氣,人死復(fù)歸于氣之后,他的悲傷便煙消云散,這才開始鼓盆而歌。在俗人眼里這是一種怪異的行為,但在哲人眼里這卻是一種精神世界的大解脫。莊子不僅這樣對待妻子離世,他在自己將死之時也同樣坦然?!读杏堋罚?ldquo;莊子將死,弟子欲厚葬之。莊子曰:‘吾以天地為棺槨,以日月為連璧,星辰為珠璣,萬物為赍送。吾葬具豈不備邪?何以加此!’弟子曰:‘吾恐烏鳶之食夫子也。’莊子曰:‘在上為烏鳶食,在下為螻蟻食,奪彼與此,何其偏也!’”莊子以幽默詼諧的態(tài)度面對人生即將來臨的重大變故,真正踐行了自己的哲學(xué)主張。活著的時候,莊子熱愛自然,他想象自己死亡之后,依然置身于大自然的懷抱當(dāng)中,大自然永遠(yuǎn)是莊子的精神家園。《至樂》篇有這樣一個故事:

莊子之楚,見空髑髏,髐然有形。撽以馬捶,因而問之,曰:“夫子貪生失理,而為此乎?將子有亡國之事,斧鉞之誅,而為此乎?將子有不善之行,愧遺父母妻子之丑,而為此乎?將子有凍餒之患,而為此乎?將子之春秋故及此乎?”于是語卒,援髑髏,枕而臥。夜半,髑髏見夢曰:“子之談?wù)咚妻q士。視子所言,皆生人之累也,死則無此矣。子欲聞死之說乎?”莊子曰:“然。”髑髏曰:“死,無君于上,無臣于下;亦無四時之事,從然以天地為春秋,雖南面王樂,不能過也。”莊子不信,曰:“吾使司命復(fù)生子形,為子骨肉肌膚,反子父母、妻子、閭里、知識,子欲之乎?”髑髏深矉蹙頞曰:“吾安能棄南面王樂而復(fù)為人間之勞乎!”

這是莊子后學(xué)假借莊子的名義所編的故事。此處以莊子之名寫他以死為樂,風(fēng)趣幽默同于乃師,可人死了之后還會有思維意識這一點并不符合莊子的思想?!娥B(yǎng)生主》明確說:“吾生也有涯,……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養(yǎng)親,可以盡年。”生命是有一定限度的,生命必然會有終結(jié)之日。胡樸安《莊子章義》曰:“莊子之學(xué)與老子異者,在于生死一事。老子求長生,莊子忘死生;老子以谷神不死為養(yǎng)生,莊子以任自然為養(yǎng)生。……后世呼吸吐納,以及服食之類,決非莊子養(yǎng)生之道。”莊子的生死觀不同于佛教的輪回觀和道教的長生觀,同時他也不屑于理會那些世間盛行的呼吸吐納之術(shù)和服食養(yǎng)生之學(xué)。

●莊子的審美觀

莊子熱愛大自然,我們在《莊子》中時常可以看到莊子行走在大自然的懷抱中,他能夠發(fā)現(xiàn)自然之美,享受自然之美?!吨庇巍份d:“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時有明法而不議,萬物有成理而不說。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達(dá)萬物之理,是故至人無為,大圣不作,觀于天地之謂也。……山林與!皋壤與!使我欣欣然而樂與!樂未畢也,哀又繼之。”天地的大美給莊子崇高的精神享受,讓他樂而忘返。莊子漫步在山林與皋壤之上,被自然之美所感染。樂以自然,哀以自然,莊子與自然同呼吸共命運?!肚锼菲幸欢吻f子與惠子的經(jīng)典對話:“莊子與惠子游于濠梁之上。莊子曰:‘倏魚出游從容,是魚之樂也。’惠子曰:‘子非魚,安知魚之樂?’莊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魚之樂?’惠子曰:‘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魚也,子之不知魚之樂,全矣。’莊子曰:‘請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魚樂’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問我,我知之濠上也。’”莊子和他的好友惠子一起漫步于水邊,莊子沉浸在魚游之樂中。

《莊子》中寫到了很多社會底層的人物,于此可以看到作者通曉各種勞作技能,對各種事物觀察細(xì)致、興趣盎然。林云銘《莊子因》說:“莊子似個絕不近情的人,任他賢圣帝王,矢口便罵,眼大如許;又似個最近情的人,世間里巷、家庭之常,工技屠宰之術(shù),離合悲歡之態(tài),筆筆寫出,心細(xì)如許。”《養(yǎng)生主》寫了一個懂道的庖丁,他說:“臣之所好者道也,進(jìn)乎技矣。始臣之解牛之時,所見無非全牛者。三年之后,未嘗見全牛也。方今之時,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視,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郤,導(dǎo)大窾,因其固然。技經(jīng)肯綮之未嘗,而況大軱乎!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shù)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彼節(jié)者有間,而刀刃者無厚;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馀地矣,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fā)于硎。”《天道》寫了一個老年木匠:“桓公讀書于堂上。輪扁斲輪于堂下,釋椎鑿而上,問桓公曰:‘敢問,公之所讀者何言邪?’公曰:‘圣人之言也。’曰:‘圣人在乎?’公曰:‘已死矣。’曰:‘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桓公曰:‘寡人讀書,輪人安得議乎!有說則可,無說則死。’輪扁曰:‘臣也以臣之事觀之。斲輪,徐則甘而不固,疾則苦而不入。不徐不疾,得之于手而應(yīng)于心,口不能言,有數(shù)存焉于其間。臣不能以喻臣之子,臣之子亦不能受之于臣,是以行年七十而老斲輪。古之人與其不可傳也死矣,然則君之所讀者,古人之糟魄已夫!’”《達(dá)生》寫了一個雕刻工人:“梓慶削木為鐻,鐻成,見者驚猶鬼神。魯侯見而問焉,曰:‘子何術(shù)以為焉?’對曰:‘臣工人,何術(shù)之有!雖然,有一焉。臣將為鐻,未嘗敢以耗氣也,必齊以靜心。齊三日,而不敢懷慶賞爵祿;齊五日,不敢懷非譽巧拙;齊七日,輒然忘吾有四枝形體也。當(dāng)是時也,無公朝,其巧專而外骨消;然后入山林,觀天性;形軀至矣,然后成見鐻,然后加手焉;不然則已。則以天合天,器之所以疑神者,其是與!’”《達(dá)生》篇還寫了一個痀僂者:“仲尼適楚,出于林中,見痀僂者承蜩,猶掇之也。仲尼曰:‘子巧乎!有道邪?’曰:‘我有道也。五六月累丸二而不墜,則失者錙銖;累三而不墜,則失者十一;累五而不墜,猶掇之也。吾處身也,若厥株拘;吾執(zhí)臂也,若槁木之枝;雖天地之大,萬物之多,而唯蜩翼之知。吾不反不側(cè),不以萬物易蜩之翼,何為而不得!’”在達(dá)官貴人的眼里,以上都是一些貧賤之人貧賤之事。但在莊子眼里,這些事當(dāng)中有道存焉,這些人都是“進(jìn)乎技矣”的好道者。

莊子的審美視角與眾不同,在上他發(fā)現(xiàn)了天地之大美,在下他發(fā)現(xiàn)了工技屠宰之術(shù)也可能與道相通,當(dāng)然,其中也蘊含著人工之美。

●莊子的友情觀

在普通人眼里,莊子是一個提倡無情的哲學(xué)家?!兜鲁浞吩唬?ldquo;惠子謂莊子曰:‘人故無情乎?’莊子曰:‘然。’惠子曰:‘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惡得不謂之人?’惠子曰:‘既謂之人,惡得無情?’莊子曰:‘是非吾所謂情也。吾所謂無情者,言人之不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惠子曰:‘不益生,何以有其身?’莊子曰:‘道與之貌,天與之形,無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今子外乎子之神,勞乎子之精,倚樹而吟,據(jù)槁梧而瞑。天選子之形,子以堅白鳴!’”莊子明確主張人應(yīng)該無情,不能以好惡內(nèi)傷其身。同時,正如胡文英《莊子獨見》所說:“莊子眼極冷,心腸極熱。”莊子用一片深情面對社會和人生?!渡侥尽吩唬?ldquo;君其涉于江而浮于海,望之而不見其崖,愈往而不知其所窮。送君者皆自崖而反,君自此遠(yuǎn)矣!”這是離人與送別者的深情告別?!秳t陽》曰:“舊國舊都,望之暢然;雖使丘陵草木之緡,入之者十九,猶之暢然。況見見聞聞?wù)咭?,以十仞之臺縣眾間者也。”這是離鄉(xiāng)者對舊國舊都的摯愛。一個無情者難以體會并表現(xiàn)出如許深情。這里的情是在關(guān)注社會人生中自然流露的真情,此情不會像功名利祿那樣內(nèi)傷其身。

莊子積極尋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希望與友人一起討論人生問題。《大宗師》曰:“子祀、子輿、子犁、子來四人相與語曰:‘孰能以無為首,以生為脊,以死為尻,孰知死生存亡之一體者,吾與之友矣。’四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人相與友,曰:‘孰能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孰能登天游霧,撓挑無極,相忘以生,無所終窮?’三人相視而笑,莫逆于心,遂相與為友。”莊子反復(fù)描寫了一群畸人,畸人們互相理解,互相鼓勵,反映出莊子對知己的渴望。其實莊子始終處在曠世的孤獨中,在這個世間,莊子只有一個朋友——惠子。

一部《莊子》幾乎可以說是在莊子與惠施的辯論中完成的。在《逍遙游》《齊物論》《德充符》《秋水》《徐無鬼》《則陽》《外物》《寓言》《天下》等篇中都可以看見惠子的身影。毫無疑問,惠子不僅是莊子最大的辯論對手,也是莊子最好的朋友?!跺羞b游》結(jié)尾處,莊子與惠子的對話,討論有用和無用,乃是莊子在為自己的學(xué)說進(jìn)行辯解?!锻馕铩吩唬?ldquo;惠子謂莊子曰:‘子言無用。’莊子曰:‘知無用而始可與言用矣。天地非不廣且大也,人之所用容足耳。然則廁足而墊之致黃泉,人尚有用乎?’惠子曰:‘無用。’莊子曰:‘然則無用之為用也亦明矣。’”顯然惠子并不能真正理解莊子,惠子從根本上否定了莊子思想,莊子與惠子的差異正是二者辯論的基礎(chǔ)?!缎鞜o鬼》曰:“莊子送葬,過惠子之墓,顧謂從者曰:‘郢人堊慢其鼻端若蠅翼,使匠石斲之。匠石運斤成風(fēng),聽而斲之,盡堊而鼻不傷,郢人立不失容。宋元君聞之,召匠石曰:‘嘗試為寡人為之。’匠石曰:‘臣則嘗能斲之。雖然,臣之質(zhì)死久矣。’自夫子之死也,吾無以為質(zhì)矣,吾無與言之矣。”《說苑·談叢》曰:“惠施卒而莊子深瞑不言,見世莫可與語也。”在莊子眼里,這個世界上,只有惠子一人值得自己與之對話、與之爭論。于此也可以看出莊子對友情的珍視。

●莊子的認(rèn)知觀

《養(yǎng)生主》曰:“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似乎莊子是反對追求知識和智慧的?!犊桃狻菲咽浪字糠譃槲孱悾?ldquo;刻意尚行,離世異俗,高論怨誹,為亢而已矣。此山谷之士,非世之人,枯槁赴淵者之所好也。語仁義忠信,恭儉推讓,為修而已矣。此平世之士,教誨之人,游居學(xué)者之所好也。語大功,立大名,禮君臣,正上下,為治而已矣。此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致功并兼者之所好也。就藪澤,處閑曠,釣魚閑處,無為而已矣。此江海之士,避世之人,閑暇者之所好也。吹呴呼吸,吐故納新,熊經(jīng)鳥申,為壽而已矣。此道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彭祖壽考者之所好也。若夫不刻意而高,無仁義而修,無功名而治,無江海而閑,不導(dǎo)引而壽,無不忘也,無不有也,澹然無極而眾美從之。此天地之道,圣人之德也。”山谷之士、非世之人近于后世的辯士,平世之士、教誨之人近于儒家學(xué)者,朝廷之士、尊主強國之人即后世的朝廷官員,江海之士、避世之人即后世的隱士,道引之士、養(yǎng)形之人即后世養(yǎng)生學(xué)家。毫無疑問,莊子并不屬于以上五種人,莊子乃是追求“天地之道,圣人之德”的道德之士。要成就圣人之德似乎不應(yīng)該拒絕所有的知識。莊子一生愛好廣泛,對人文物理知識多有涉獵,終于形成了集合眾美的思想體系?!妒酚?middot;老子韓非列傳》曰:“(莊子)其學(xué)無所不窺,然其要本歸于老子之言。故其著書十余萬言,大抵率寓言也。”《天下》篇介紹莊子學(xué)說時說:“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于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為友。其于本也,弘大而辟,深閎而肆;其于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莊子之所以能達(dá)到如此的思想高度,在天才之外,還有莊子的不懈努力。

(作者為清華大學(xué)人文學(xué)院教授、博導(dǎo))

【注釋】

①柴文華:《論馮友蘭人生境界說中的中國傳統(tǒng)思想元素——紀(jì)念馮友蘭誕辰115周年》,《學(xué)術(shù)交流》,2010年第7期。

②《莊子》原文皆引自郭慶藩撰《莊子集釋》,北京:中華書局,2013年。

責(zé)編/周小梨    美編/陳媛媛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志社原創(chuàng)內(nèi)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zhuǎn)載請回復(fù)本微信號獲得授權(quán),轉(zhuǎn)載時務(wù)必標(biāo)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zé)任。

[責(zé)任編輯:銀冰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