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雨中,車自湖南省洪江市區(qū)出發(fā),沿沅水、經(jīng)托口、過清江,又從清江邊拐上清沅公路,時而鉆進林莽深處,時而爬上山坡峰嶺,時而與路邊民居瓦房擦肩而過,待拐進一片金燦燦的油菜花花海,經(jīng)過一道古拙斑駁的牌坊,停在碩大華蓋的兩棵樹下,此行的目的地到了——這便是洪江市沅河鎮(zhèn)沅城村。
昨夜一位本地知名人士、被喚作“黃廳”的鄉(xiāng)賢,知我來洪江調(diào)研文旅,特地趕到我下塌的賓館,極其誠懇而又熱情地向我推薦沅神灣(原神灣),便有了今天的沅城古村之行。
大雨滂沱。沅河鎮(zhèn)鎮(zhèn)長舒怡春、省農(nóng)科院鄉(xiāng)村振興駐村第一書記彭偉正、沅城村黨支部書記書李剛等向我熱情推介沅城古村。滔滔沅水奔流至此,因山勢曲折迂回,形成一個三面環(huán)水的沖擊平原。平原背靠山嶺,坐擁沅水,自成風水寶地,匯氣聚財,俗名原神灣,后改名沅神灣,亦即現(xiàn)沅城古村。因此地土地肥沃、雨水充沛、灌溉便利,加之河谷山嶺形成的小氣候,自古便有村民在這里耕耘。“宋庭五代將軍府,漢氏三朝宰相家”,相傳此村大姓楊姓為唐未五代“飛山蠻”酋長楊再思后裔,亦為宋抗金名將楊再興之根脈。歷朝歷代,沅城村楊氏繼先祖忠義,或英勇護國,或經(jīng)略文治,或耕讀傳家?,F(xiàn)在,4.9平方公里的這片沃土,分布9個村民小組,446戶侗苗漢族人家,1300多人口,林地耕地2000多畝,以制種、生姜、水果、鄉(xiāng)村旅游為主要產(chǎn)業(yè)。
陣雨初歇,我有些迫不及待去探訪和領略古村的“三色”文化資源。古城村當然要訪古。在古韻拙撲的楊氏宗祠,春意盎然的油菜花映襯厚重斑駁古牌坊,我懷想宗祠被毀前的雄偉壯觀。據(jù)介紹,自唐宋至明清,這里府第嵯峨,樓宇鱗櫛,庭院深深,石達開當年統(tǒng)領太平軍至此,搶奪擄掠,一把大火燒成瓦礫,所存宗祠又多次毀于兵燹及人禍,現(xiàn)僅存牌坊孑然而立,這不免讓人有此惋惜。面對一株株高聳挺拔、樹齡400一500年的銀杏,我在虬枝藤蔓中感嘆生命的頑強與庚續(xù),它后閱覽幾百年江湖風云、人世際會而依然氣定神閑。山水田園,生機勃發(fā),古城自有綠色盎然。我倘徉在一片油菜花海,醉聞花香;在山坡林地間,以清甜之風洗滌肺腑;在清江水庫大壩下的沅江十里沙灘,聆聽溪流潺潺鳥翅扇動葦草……而讓我心情更為激動、眼睛更為一亮的,則是古村那一抹鮮艷的紅色。
1935年11月,以湘鄂西為根據(jù)地的紅二、六軍團亦實行戰(zhàn)略轉(zhuǎn)移,開始長征。紅軍長征,兩次途經(jīng),雖然時間不長,但在此留下許多珍貴足跡和英勇事跡,而在此犧牲的紅軍,血染沅江,在巍巍青山埋下忠骨……在那面古意盎然、泥胎駁雜的土墻上,我仔細辯認當年紅軍留下的宣傳標語;在“紅星耀黔陽”陳列館,透過一張張圖片、一段段文字、一件件遺物,我概嘆紅軍這段“黔陽之旅”路的艱辛、魂的堅定、紀的嚴明、戰(zhàn)的英勇;在紅軍渡亭閣,我讀著“紫陌時于心上渡,紅軍常自話中歸”的楹聯(lián),看著今天渡口正渡著欣喜的旅人與滿載山貨的汽車,遙想當年在湍急的河流中,大隊紅軍木筏渡江的情景;在紅軍井,撫著井欄,至今清冽的井水中,仿佛看到當年百姓挑上井水、走過彎彎山道、送去紅軍駐地的身影;在一座座紅軍的雕像中,我看到當年他們堅定無畏的面孔和英勇挺拔的身姿,每到一處,我總被某種力量感召而心潮澎湃!“十步之內(nèi),必有芳草”,紅軍留下的這抹鮮艷的紅色,現(xiàn)在已成為重要的紅色教研資源,村里正在以“紅星耀黔陽”“紅軍主題街區(qū)”“紅軍廣場”“紅色藝術(shù)田園”等項目為重點,打造紅色記憶研學基地。
站在山嶺,我再次俯看蜿蜒曲折的沅水,眺望對岸如黛的群峰,感到兩棵大樹下那悠悠飄蕩的紅絲帶,再次將我的血脈攪動。(作者:蔣子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