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臺北故宮博物院讀名畫》盧素芬 著,浙江大學出版社出版
本書選取50件臺北故宮博物院的繪畫收藏,在時代跨度上,從唐代到清代,跨越千年。每個時代以對應的方式陳述,唐與五代、宋代、元代、明代、清代分別對應為:人物與山水、寫實與寫意、詩畫與書法、雄健與儒雅、傳統(tǒng)與創(chuàng)新。在文物分級上,既有耳熟能詳?shù)拿罚蔡匾膺x介了部分尚未走紅的重要文物,兩兩交織成較為全面的發(fā)展脈絡。書中既有精準紀年的古畫,也有近世才得以重新定位的作品,例如金代武元直《赤壁圖》。希望通過這50件繪畫作品,構(gòu)建出中國繪畫史的輪廓。
>>內(nèi)文選讀:
花卉山水合冊(前半冊)
承繼清宮舊藏的臺北故宮博物院收藏中,相對于歷朝歷代其他的書畫家,清初“四王吳惲”中的王翚與惲壽平應稱得上是作品數(shù)量較多的書畫家。眾所周知,惲壽平初學山水,乃因自謙無力與王翚爭勝,遂改工花卉。
而若要從館藏品中選一件作品來談這兩位畫家的交游, 惲壽平、王翚的《花卉山水合冊》當是首選。 這套冊頁作于康熙十一年(1672),兩人40歲左右, 正值盛年,同游江蘇宜興時所作的合作繪畫,前六開是惲壽平畫的花卉,后六開是王翚仿古代大家的山水。在惲氏所畫的六開花卉中,其中三開有王翚的題詩,彼此交流頻繁、感情深厚。在此先集中討論前半冊的花卉。
惲壽平(1633—1690),武進(今江蘇常州)人,初名格,后以字行,又字正叔 ,號南田。這套冊頁六開依序是辛夷、牡丹、萱草、 射干、秋海棠、水仙,是按春夏秋冬季節(jié)排序。以惲壽平1657年這幅現(xiàn)存最早的沒骨牡丹與此冊第二開比較, 可具體看出惲氏遠承徐崇嗣(活動于10世紀后半葉)之沒骨法、再參以己意所研發(fā)之新法。1657年這幅扇面, 以純粹的沒骨法繪制,尚未使用色線勾勒技法。而到了1672年這件作品中,就可看出三色牡丹各有其法。白牡丹是以淺汁綠勾出,再施以白粉迭染。而紫牡丹則以沒骨寫意的方法渲染而成,再以較深的紫色勾提,并以白粉點之。至于紅牡丹則是以胭脂調(diào)粉和純胭脂交互迭染,再以胭脂或白粉勾提以水染開。誠如清人方薰所言:“惲氏點花,粉筆帶脂,點后復以染筆足之。點染同用,前人未傳此法,是其獨造。如菊花、鳳仙、山茶諸花, 脂丹皆從瓣頭染入,亦與世人畫法異。”
惲壽平的畫法介于“寫意”與“工筆”之間,既可以精謹細膩,也可點染自如,能工能寫,亦寫亦工。最值得注意的是,牡丹本是常見的吉祥題材,又施以清新儒雅的設色,展現(xiàn)出艷而不俗的氣質(zhì)。再以第一開所繪的辛夷來看,白花的畫法與前文介紹的白牡丹相同,紫色碧桃花又與紫牡丹有相似的畫法。其余四開萱草、射干、 秋海棠、水仙畫法皆同,用色濃淡變化細膩,風格秀雅清新。為了襯托出辛夷白色的花,花朵輪廓線外以淡花青暈染,有層次的暈染使空白的背景有了空間感。
最后要談的是一套冊頁中的前后順序。在《花卉山水合冊》中,不論是前半冊的花卉畫——辛夷、牡丹、 萱草、射干、秋海棠、水仙,還是后半冊的山水畫都是按春夏秋冬來排序。山水畫冊的最后一幅往往是雪景, 大地為皚皚白雪所覆蓋,很合于在翻閱一本冊頁時結(jié)尾的心情。(盧素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