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指出,“樹立和踐行正確政績觀,健全有效防范和糾治政績觀偏差工作機制。”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需要不斷改進政績考核方法手段,持續(xù)釋放重實干、重實績、重擔當的強烈信號,激勵黨員干部擔當新使命、展現新作為,凝心聚力為高質量發(fā)展賦能增效。
定性定量并重,把準考核“度量衡”。考核是標準,更是導向。堅持緊扣中心、服務大局,精準設置關鍵性、引領性、差異性指標,構建形成“共性指標為基礎、個性指標為重點、動態(tài)指標為補充”的考核指標體系,真正做到以考核抓落實、促發(fā)展、轉作風,才能更好引導黨員干部主動領指標、扛任務、擔責任,帶動形成百舸爭流、千帆競發(fā)、萬馬奔騰的生動局面。立足“量體裁衣”“分道賽馬”,精心把握歷史方位、發(fā)展區(qū)位、目標定位,著力規(guī)范“嚴”與“寬”的限度、明晰“快”與“慢”的效度、把準“前”與“后”的精度,全面推動過程察績、分類評績、多維比績、爭創(chuàng)亮績,從而激勵廣大干部擼起袖子加油干、風雨無阻向前行,為推動高質量發(fā)展提供“硬核支撐”。
考事考人并行,鍛造過硬“磨刀石”。聽言必審其本,觀事必校其實,觀行必考其跡。既看金杯銀杯,又看百姓口碑,既在小事察德辨才,又在大事看德識才,才能實現精細考事、精準考人、精確考績,推動基層干部敢想敢為、善作善成。堅持事由責定、績從事考、人以績論,需要運用“放大鏡”“顯微鏡”“望遠鏡”,既看一時一事的表現,也看一貫一直的品行,更看一地一域的發(fā)展,著力考出正能量、考出高質量。把基層一線作為“主考場”,堅持縱向看態(tài)勢、橫向比發(fā)展,注重把握“顯功”與“潛功”、“顯績”與“潛績”,著力推動黨員干部既“一時豁得出”又“一直擔得起”、既“一時守得嚴”又“一直走得穩(wěn)”,努力創(chuàng)造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真考真用并舉,激活發(fā)展“助推器”。考是基礎,用是關鍵。只有考用結合、真考真用,將考核結果與選拔任用、培養(yǎng)教育、激勵約束等掛鉤聯動,使考核結果運用融入地方發(fā)展、班子建設、個人成長的全過程,真正讓有為者有位、吃苦者吃香、出力者出彩,才能讓“軟指標”變成“硬杠杠”、“指揮棒”變成“能量棒”。要注重考核結果運用,堅持以實績論英雄、憑實績用干部、用實績兌獎懲,充分發(fā)揮政績考核傳導壓力、激發(fā)動力、釋放活力的作用,著力在更寬領域、更大范圍把敢扛事、愿做事、能干事的優(yōu)秀干部選出來、用起來,不斷濃厚“用實招推進工作、靠實績贏得信任”的良好氛圍,引領黨員干部競相扛起“爭當表率、爭做示范、走在前列”的重大使命,做到既為一域爭光、又為全局添彩。(作者:賴巖松)